原创:秦巴汉
我设有【成语大观】专题,今天这个成语,是与原意完全相反的一例。
成语:执牛耳。
释义: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典故:《左传.哀公一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
古代诸侯盟会,主盟者亲自割牛耳取血,盛盘中让与盟者分尝,表示诚意信守。后以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者为“执牛耳”。
明.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张溥)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从上面释义及举例看,成语执牛耳的意思正好与原义相反——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1,在古代,诸侯之间订立盟约时,必须举行一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就是赴会的诸侯都要喝口牛血以表诚意。在《周礼·夏官·戎右》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赞牛耳,桃茢。郑玄解释为:“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
”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是很隆重的,具体的结盟程序是:此次结盟的次盟者先将一头活牛的牛耳割下来,取血,盛于敦(音对)中,由次盟者执盘和敦,主盟者莅之,尝一口牛血,与盟者于是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
- 卫人请执牛耳,卫人让晋大夫执牛耳。盟礼:次盟者执牛耳,而尊者涖牛耳,以主导次盟者。衞侯与晋大夫盟,卫侯自以当涖牛耳也,故请晋大夫执牛耳。唐孔颖达正义曰:盟用牛耳,卑者执之,尊者涖之。请执牛耳,请使晋大夫执牛耳。
《周礼.戎右》云:盟则赞牛耳。郑玄云:谓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尸盟者执之。襄二十七年传曰: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是小国主备办盟具,宜执牛耳。哀十七年传曰: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衞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鄫衍,吴为盟主,不知盟礼,当令小国执牛耳,而自使其臣执之。濮阳,宋鲁衞三国,衞为小。蒙则齐鲁二国,鲁为小。皆是以小国执牛耳,而尊者涖之,以主(导)次同盟者。今衞侯与晋大夫盟,自以当为盟主,宜涖牛耳,故请晋大夫使执之。
诸侯盟谁执牛耳,执牛耳,尸盟者。按:尸,主也,“主”不是盟主的意思,而是实际操作者的意思,诸如割牛耳(或执牛耳)、用敦接取牛血等实际操作。古代讲究谦卑尊让,孟武伯问“诸侯盟,谁执牛耳?” 就相当於在问 ‘诸侯盟,谁应该处在卑位来实际操作准备?’
3,历史上也有反客为主者,一个是鲁国的曹沫。齐鲁交战,鲁国战败欲割地求和,于是齐桓公答应在柯这个地方缔结盟约。在盟坛上曹沫劫持齐桓公要求他返还侵占鲁国的失地,齐桓公被迫同意,鲁国从而由被盟者变为主盟者。另一个就是毛遂自荐的主角毛遂。秦围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欲与楚国结盟乞兵救赵。然而楚国却迟疑不决,毛遂于是按剑登阶上前,仗之以剑,陈之利害,两言而决,楚君最终歃血结盟,赵难遂解。他们都以勇敢威猛成就了一番事业,彪炳史册。
综上,说明“执牛耳”意思已经演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