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忽略的清朝历史细节

作者: Hikari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5:23 被阅读48次

    最近,《上新了故宫》这部真人秀又掀起了一股故宫热,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故宫一直是一个饱经风霜,充满故事的场所,在故宫里,曾上演过一场场权斗,也掩盖过许多真相。清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朝代,除了留给我们这座庞大的宫殿外 ,更留给我们历史的反思。

    《清史简述》是根据郑天挺先生1962年为中共中央党校学员讲授清史的课堂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精华集,整本书字数不多,却高度概括了清朝入关以后到鸦片战争前有关清朝的重要史实,在为读者介绍一些清朝相关历史的知识的基础上,也带给读者一些历史的启发。

    郑天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对清朝历史充满兴趣,一直潜心研究,抗战胜利之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开设了“明清史”“清史专题”等十几门课程,他还著有《清史探微》《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统》等重要著作。

    在看《清史简述》这本著作时,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容易被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所带偏,看的多了,就以为是真的,其实不然,如果不吹毛求疵,真正的历史真的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因此,在看《清史简述》的时候,我更在意了三个容易被忽略的历史细节。

    1.地位差别一直存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清朝启用汉人做官,但是满族的优越感并没有减少。就像顺治爷说过:“现在对朝廷政策提意见的人以满人为多,汉人不大说话,以后有事,应满汉一样,不要再存满汉之见。”在朝廷上满人压制汉人特别常见,就算皇帝会重用一些汉人,不过主要还是希望用汉人来统治汉人,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汉人享受平等的待遇。

    不平等待遇在军饷上也可以看出。清朝除了八旗兵外还有汉人组成的军队,但是同样是国家的士兵,八旗军粮是三石,而汉人的只有三斗,满人的饷银是三两,汉人则只有一两五钱,并且地位远远高于汉人。

    不过,也正因为满人天生的优越感,导致他们在日后越来越腐败,毫无战斗力,最终走向灭亡。

    2.包衣地位确实很低。

    在电视剧里时常会听到“包衣出身”这样的字眼,到底什么是包衣呢?据《清史简述》,包衣其实就是奴隶的意思,主要是指家里的奴隶,也可以理解为家里的仆人,包办主人的各种杂事。由于清朝是实行八旗制度,因而无论是主人还是奴隶都需要编进八旗之中,尽管他们都是旗人编制,可是政治待遇和地位却截然相同,就像进宫选秀,包衣出身的选进宫也不过是做一些下人的工作。

    此外,清朝新成立的部门内务府也是由包衣制度衍生而来,毕竟皇帝家里有相当多的杂物,内务府就是由皇帝的包衣组织起来成立的部门,太监也属于内务府管理。

    3.买官不是后期独有。

    我第一次了解清政府明码标价买官是李鸿章筹集军饷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也是得到了当时慈禧太后的支持,很多人可能以为买官这种应该不至于那么的明目张胆,可是在清朝买官很多时候就是政府作出的决策。

    《清史简述》中也有部分篇幅讲到了买官的事情,特别是中期以来,很多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军费,可是政府没有钱,只能靠买官来维持,大到郎中小到道台都可以用钱来买。据史料记在,嘉庆九年买官收益达到了1100万两白银。

    除了买官,在乾隆时期还有“商捐”,就是勒索商店给国家捐献钱财,这导致物价上涨,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在学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了解了部分的真相,而真正历史的学习是需要我们多看多思考,把握住历史的细节,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容易被忽略的清朝历史细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om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