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老师把知识分为四种:
一手知识,知识的源头,行业论文,学术报告期刊等。
二手知识,高含金量转述一手知识,比如教课书,维基百科等。
三手知识,为传播观点而做的简化陈述,比如充满案例和故事的畅销书。
四手知识,大多是一些个人体验的鸡汤,励志故事。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识别一二三四手知识,找到知识源头,与牛人站在一起,是个人崛起的捷径。
但是,人生并没有捷径。说一下我的阅读故事吧!
大学毕业前8年,几乎没有摸过书。
2015年的时候,接触罗辑思维,被罗振宇有趣有料的故事节目吸引,终被“忽悠”,买了《光荣与梦想》、《春秋大义》,但到现在都没看完。
那个时候自己并不知道要读什么书,只是感觉自己也应该成为像罗胖一样的读书人,后来我订阅了《每天听本书》和《樊登读书会》,彻底打开了我的阅读大门。
好的讲书人就是能把一本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书籍,给你拆解的风趣好玩,吸引你去购买阅读。我们不能把听说书比喻成嚼别人吃过的口香糖,而更应该是享受“大厨”们精心调制出来的大餐。
听牛人的解读转述,买一些可读性强的畅销书,相当于三四手知识,但却让我深深的爱上了阅读。
笑来老师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三重境界。
1.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漫无目的的读书,以乐趣为主。
第二阶段:有目的的挑书选出,开始关注自身成长。
第三阶段:读书变少,直接阅读学术文献,更加专注。
第四阶段:什么书都读。这个时候,理解能力已经很高,拿到手一本书,犹如庖丁解牛,阅读更快,思考更深。
2.三重境界
第一重:全盘接受,大脑没有存量,作者说啥信啥。
第二重:部分接受,有了一定的积累,开始联结和思辨。
第三重:不能接受的也会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读者为什么要读?
对比之下,我的阅读算是刚刚进入第二阶段,但仍处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之间。
所以我认为要想站在知识的源头,没有捷径,从三四手知识开始,不断的积累吧!
没有三四手量的积累,那有站在知识源头的傲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