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前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分离多年的老同事聚集在一起,团聚的欢声笑语自不必说,就连精神都显得格外振奋,说起话来嗓门高亢有力,忆起当年的往事滔滔不绝。不经意间看见当年的老站长走路有点吃力,甚至有些跛脚,问其原因,他爽朗笑答:“还不是咱们几个傻吗?当年放球时间那么长,长期受冻后落下的病根。你们年轻点的,现在不要紧,我的腿已成老寒腿了,时不时总是疼。”说完轻轻拍了拍。
一石激起千层浪,数语叩开记忆门。当年我们在一起施放氢气球观测高空风向风速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二十六年前夏末秋初的时节,我离开了繁华的太原,和几个同学一道被分配到山西省隰县气象站。该站位于坡梁沟壑纵横的吕梁山区,地址设在“古城村蛇家圪梁山顶”,属国家三类艰苦台站。该站是国家基本站,担负着地面气象观测、高空风探测、预报服务、农业气象观测等任务,除正常的气象发报外,同时还为民航、军用提供24小时航空报、危险报。
我刚到该站,经过简短地跟班实习,就被分配到小球测风组,和其余两个年轻人一起承担起了每日早晚7时15分的小球测风任务。
正式值班前,开站元老孙站长给我们讲过隰县气象站的历史和建小球测风站的经历,旨在教育我们年轻人要接好他们的班,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来。
隰县气象站1957年10月建成,老站址离县城15公里,位于隰县南唐户村的一个“山顶”上。那时,只有土坯房5间,利用蜡烛照明。职工吃水全靠汲取雨水,在天旱的年景里,只有去数公里外拉水。这里坡梁沟壑,地广人稀,野兽经常出没,交通、通讯、生活困难重重,所以到那里工作的大部分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1959年5月,年仅19岁的孙卯龙,怀揣梦想,奉命到隰县建立小球测风站,以保障那年的十年国庆大典。建小球测风站,时间紧,任务重。不但要建立制氢室,安装经纬仪观测平台,而且还要系统学习掌握施放氢气球的方法和技巧。当时,那里没有建站的建筑材料,他就和全站人员,就近找些石块,或在废弃的破庙里整理出一些砖块,硬是凭一股满腔热情,用自己辛劳的双手建起了小球测风站基础设施。在临汾往回运仪器的时候,因为是坑洼不平的山间土路,为了保护仪器,车辆行走得很慢,又加之路上遇到暴雨,2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三四天。在遇暴雨的那个夜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雨倾盆,山风飕飕,无奈,他和司机只好钻到车里蜷缩着过夜。经过千辛万苦,小球测风在10月1日终于发出了第一份测风电报。此后,晨曦中、日落时分总能看到测风人的身影在忙碌,有效保障了隰县上空航线的安全。
小球测风工作对于我们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小球测风工作必须过“制氢气、抓气球、耐严寒”三关。
氢气缸、配料桶和水桶是制氢三大件工具,烧碱和硅铁粉是制氢的原料。按一定比例、一定顺序配好、装好料后,在待其进行化学反应前要赶紧上好瓶盖。有时反应速度太快,若来不及上好盖就容易使人烧伤。所以制氢气工作是比较危险的。
用经纬仪随时跟踪施放的氢气球,俗话称为抓气球,刚开始工作时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经纬仪找不到纷飞的气球,有时甚至造成丢球。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重新施放氢气球,造成时间延误。所以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不至于让目标消失是一项基本功。
数九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测风放球的观测员,尽管头上戴着棉帽子、身上裹着棉大衣、脚上穿着棉皮鞋,可谓是防寒全副武装,可在北风呼呼、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在那里一动不动坚持一两个小时真是可想而知。所以耐严寒必须有坚强的毅力。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在小球测风工作岗位上干的时间不是太长,那期间的快乐和辛苦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化作了淡淡的雾霭,但老站长“老寒腿”的病患在我身上是否显现毕竟还是个谜。随它去吧,抓紧时间跟老同事们聊一聊才是件美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