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作者: 一棵树66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10:05 被阅读138次
    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语文天地是教育教学天地中的百花园,诗情画意,美丽芬芳。让学生素养和成绩能够兼得,永远是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新学期开始后,潜心于课堂,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学生学习的几个层次,发现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略做记录,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的收获到学习的成就和快乐。

    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书里书外,游走自在,时空隧道,穿越自由。

    这个境界是能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考点的基础上,走出课本,走进一个人,走进一本书,走进一个境界,走进一个朝代。能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思想引起共鸣,灵魂能够碰撞,能够有一种深刻的领悟和懂得。

    下面以学生文章为例,展示一下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子。

    例一、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学生习作:

    月夜相遇苏东坡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题记

    是夜,耳畔响起蝉儿的轻声细语与蛙儿的浅吟低唱。月色很美,月光澄澈、明净,隐约照入我的房间。斑斑驳驳的竹影映在纸窗户上,留下几道倩痕。我望着眼前的美景,也没了睡意,便起身向门外走去。

    不知不觉,便走到了庭院中,对着如积水般空明的月光,出了神。正当我思绪飘远之际,一串脚步声却传来。我回头看,竟是许久未见的好友苏东坡!他身着一袭天青色的长袍,迈着悠闲的脚步向我走来。身上的书卷气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消退,反倒越发浓郁。他的面上比上次相见时多了几分苍白,估计是因为这段时间仕途不顺吧。与几年前的样子相比,他的眉眼间少了点初出茅庐的稚嫩,多的是久经人间坎坷的沉稳与内敛。唯一不变的是那双眸子里闪烁的光,亮得出奇,使这双本就好看的眼睛更加炯炯有神。他待人处事一向温润如玉,现在却因一篇文章惹怒御史被贬,着实令人震惊。他正向我款款走来--

    “韩兄,真是许久未见了。不知您还记得东坡我吗?”他开口,好听的声音如珠子般落在盘里,撒在地上。

    “自然是不会忘了的。韩某人这些年开始都一直挂念着苏兄呢!”我豪迈地笑道。

    “不敢当不敢当!韩兄您言重了!”苏东坡微微一笑,与身后的月亮相衬,很是美好。

    我们寒暄了一会儿,几年不见的陌生感便完全消失了,之前的亲切与熟稔又重新回来。

    “韩兄,你近来可好啊?”东坡问。

    “我……还是老样子。没人愿意采纳我这么一个种地的的意见。倒是你,怎么来我这黄州啦?”我眼中的无奈之色并未逃过东坡的观察,而那满满的关切也映入了他的眼帘。

    “韩兄,自古变法便难,更不必说是在这种年代。至于我……你应当也听说了吧。我的《湖州谢表》明里暗里的嘲讽着实令何御史不满,因此被贬到这个黄州……不过这地儿到也不错,即使没有京城的繁华富贵,但民风质朴、景色宜人,我倒也乐在其中。天天耕种劳作,闲暇之余再舞文弄墨写上几句诗词,这样悠闲的生活我也是求之不得呀!”东坡长身玉立,欣然开口,语气愉悦,看来是真的很享受黄州。

    我轻轻叹息,看着眼前这不管经历什么总能不言败、逆流而上的好友,心中十分感慨。是什么支撑他永远这样豁达乐观的呢?我不得而知。或许,只是因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慕罢了。有时我想,东坡就如同一只生命力顽强的坚韧的草,不管生长的地方肥沃或贫瘠,条件优越或艰苦,他总能牢牢地扎根、生存,终有一天,冲破厚土,重见光明!

    我们不约而同地不再开口,只抬头看向天上的那轮明月。在我的余光中,东坡的身影优雅、温润,且孤独。月光洒在我们两个的身上,神秘又幽远的夜空拂来了一阵清风,我们的衣摆随风晃动,与皎洁的月光相映衬……

    庭下如积水空明。--后记(亓怡然)

    月夜相会苏轼

    今夜之月,皎洁无暇,银光四射,念此无与伦比之美景,遂至院中赏月。

    倏尔烟雾氤氲,一少年骑鹤翩然至吾前。只见少年一袭白衣,眉目如画,衣袂飘扬,犹似画中之人临此欲界。吾见其惊之于此地,遂趋前相问:“公子从何而来?所为何事?”少年笑曰:“吾自北宋来,鄙人姓苏字子瞻,姑娘你是?”吾闻之,惊恐其北宋之人,并有“苏轼”之名,身着往事之服,细思极恐,遂大呼一声“呜呼!此人非人也!走啊!”白衣公子见吾惶恐,忙曰:“姑娘,勿怕。在下确自北宋而来,但为寻一人传吾真钵。至此终年,始无有缘之人,求姑娘助吾!”吾闻言,问其:“公子真为才子苏轼?”答曰:“是矣。”吾复问:“在下求教几惑,但求公子一解。”少年欣然应允。

    吾故摆姿态,装腔作势,曰:“公子可知子由?亦知《水调歌头》否?”答曰:“子由乃舍弟,《水调歌头》乃鄙人丙辰中秋思念舍弟而所记之文。”吾又问:“公子可否俱答身世?”闻之,对方双眸黯淡,一一为具言所闻。

    吾与其静坐亭中,望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银,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映往昔风流人物。公子感时,曰:“吾平生一顾,至此终年,浮浮沉沉,历风雨无数。吾曾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奈何京城天变,家人分离,若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秋风怒嚎,浊浪排空。远望京城,满目萧然,早已不复往昔……”遂举杯独饮,怅然若失。吾宽慰道:“嗟夫!自古迁客骚人为之感时伤逝,公子何须悲?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若日初升,则林雾即歇,若野芳开,则幽香溢世。若公子似往,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信念,则仙境欲回。李白遇锉并无伤感且寄情山水。辛弃疾国破并无寻死,而以己力当胡。吾信公子定扭乾坤,东山再起!”

    苏轼闻言,望吾眸之决心,转觥数下,轻笑曰:“吾遇姑娘之良友,此生无悔。不念长安繁,不屑人情故。愿姑娘此生幸福,事不与愿违,也愿姑娘自此拥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之心。今不悔至此地也。噫吁!至野芳漫野,至杨柳依依,吾遂再回之。姑娘,后会有期。”话罢, 既而渐远,化作一白点于夜幕,瞬而即逝……留吾一人,滞于此地,久久不能平静……(刘诗琳)

    例二、学习《三峡》后学生习作

    《三峡》

    在七百里三峡间,两岸山峰连绵不绝,层峦叠翠,像利剑一般的高峰直插云霄,犹如屏障一样围起了长江,隐没了天空,遮蔽了太阳。只有正午艳阳高照,抑或半夜月挂银霄时,才能看到它们。美好的三峡映现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观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山丘,上行与下行的航路均被阻断。早晨自白帝城出发,傍晚便至江陵,可谓“扁舟楚水上,来往速如飞”,又谓“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春冬之季,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两岸的石壁,重重的悬崖绮丽,高耸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飘然的白雾缭绕,漫步于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云雾之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峡谷中悬挂着的那条白色银线——瀑布,从高空坠落,飞流冲荡,激起一席水花,散起一阵水雾。震耳欲聋的响声宛如万千雷声巨响,甚为壮观。山青树荣,山高草盛,描绘出一幅人间仙境。

    每到天刚刚放晴或是下霜的早晨,树林与山涧变得十分凄寒。只见树梢蒙着一层冰花,挑起点点寒意。猿猴在高处不断长啸,声音凄凉怪异,在寂静空旷的山谷中一声声回荡,悲凉婉转,像是声嘶力竭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无奈,久久萦绕在人们耳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猴的叫声让人感时伤世,像唐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北魏“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这一声声的呼唤,一声声对阶级平等的渴望,成为了人们对当时社会最大心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像魏征那样的名臣,又有几个?像李世民那样的明君,又有几何?像开元盛世那样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又有几回重现?大唐盛世无法再返,宋朝繁华无法再回。自古以来,人民便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便是繁华盛世的前提,便是一切一切的根本。惟有民富,国家亦可富强。

    一声声猿鸣回荡,梦回三峡,寻找最初的记忆……(刘诗琳)

    品读如此佳作,不难看出达到这个境界的学生的学习会是多么的享受和快乐,语文真正成了语文,达到这个境界的学生越多,语文教学就越是成功和美好。

    其余的几个境界就是比较低的了,比如扎实掌握基本知识,能够轻松的应对考试。但是最可悲可怕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这样的境界也达不到,他们只是被逼无奈的如同嚼蜡般被动掌握知识,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漠然的,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痛苦的。

    愿我们向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努力,真正品尝到教与学的快乐。真正走进语文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美好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aa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