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与世态炎凉

作者: 牛犁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19:03 被阅读862次

                              《毁誉与世态炎凉》

    毁誉与世态炎凉

    大约在九年前我买了一本季羡林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匆匆的读过一遍之后一放就是多年。前天,因为要写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便从书架上找出来重读。其中有两篇短文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篇是《毁誉》,一篇是《世态炎凉》。

    在《毁誉》中,先生说:“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先生认为,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他主张应该把毁誉置之度内。并说,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

    他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分析,要分清是谁毁你谁誉你?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原因?这些原因都搞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模糊。

    他在文中还举了一个好笑的例子,一个心爱的人,只长了一只眼睛,于是他认为天下的人都多长了一只眼睛。这样的毁誉靠得住吗?

    他说,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他做不到,也不想做。一定要搞清楚说的人和说的原因,才能定是“喜”或是“怒”。

    对《世态炎凉》,先生认为,“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用不着多伤脑筋。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和认识程度,却是随着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有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先生在他望九之年的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曾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真是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毁誉与世态炎凉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先生生前所经历的《毁誉》和《世态炎凉》,在先生死后人们也没放过他。

    先生故去之后,书店里增加了许多先生生前的著作和一些友人的纪念之作。其中有一本是他儿子季承写的,书名是《我的父亲季羡林》。我在一个叫《字里行间》的书店翻读过,大都是回忆一些家事,其文笔难以望其父之项背。

    就是这本书,立刻遭到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抵毁。有人说季承把他父亲季羡林说成了一个无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德国十年),无家(只顾自已研究学问,不问家里事,季承本人及他和他姐姐的孩子都是自已考取的留学奖学金,没人得过季先生的资助),无情(自已在国外与德国姑娘谈恋爱,扔下家里的妻子不管)的人。

    真是一石二鸟,既抵毁了父亲,又贬低了儿子。想想季承真是费力不讨好,本想乘机表现一下赚点稿费,结果却遭到别人吐槽,真是始料所不及。

    好在,季先生生前早有自知之明,他告诉我们说:“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

    毁誉与世态炎凉

    让我吃惊的是,季先生的书只炎了几天,等我半个月后再去书店时,他的书基本都已下架,他儿子季承的书更是了无踪影,没想到这么快就凉了下来。

    我想这真是一个浓缩的时代,一个人和他的作品刚刚在我们面前展开,还没来得细看就被推销商收回去了。

    在我们有限的记忆里,记住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却又这么快忘掉了,特别是他儿子季承那本书,除了我翻看过,可能卖不出去几本。

    于是想到,连一代大师都这样被《毁誉》被《世态炎凉》,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于是,心态开始平和起来,也就渐渐忘掉了身边的一些忧虑和烦恼,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被别人《毁誉》,如果我们做的不对,那么被人家毁就是应该的;如果我们做得对,又有什么怕别人毁的呢!当然,对于别人的誉,也不要沾沾自喜。也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

    至于被别人炎或者凉,顺其自然好了,任凭风吹浪打,稳坐钓鱼船中。再说,人家要走,你留得住吗?

    季先生虽然离开我们有一段时间了,他老人家积多年的人生感悟,读起来仍然让我感到受益非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去参悟人生,何愁人生不豁达,不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梅花映雪:发人深省,很好的文!
        牛犁:@梅花映雪 谢谢鼓励:pray:
      • 楚天风:毁誉与人性有关,而人性则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读季羡林大师的文章,洞察社会与人生,是一种内省与升华。
        牛犁:@楚天风 真知灼见:+1:
      • 落幕红尘:看了你这篇文章《毁誉与世态炎凉》,体会到了你为何要创建一个专题叫《人生感悟abc》了。感觉你在这方面的感悟很深,很透。是毁是誉,是炎是凉,只用一颗平常心看就好了。😊
        牛犁:@落幕红尘 谢谢鼓励:+1:
      • 薄荷林子:伟大人物的家事难得和谐。一声叹息。
        牛犁:@薄荷林子 是的!
      • 惜月明:人生路长,何必在意那些流言蜚语,一时也好一世也好,终究是虚名。他人誉之,报以微笑,他人毁之,大路朝天。不愧于己心,去经历世态炎凉,去经历生活本味。
        牛犁:@惜月明 真知灼见!
      • 05faab023ac4:我没看过季承的文章,读了您这篇文章才知道此事!谢谢了! 世上每个人每件事都会有“毁”和“誉”,“世态炎凉”也就也许就是自然,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视角观点也不同。我们能理解,把心放平和就是了。随便说话莫怪!
        牛犁:@白荷_0a03 真知灼见!谢谢!
      • 武商路漫漫:世人誉之而不加劝,
        世人非之而不加沮!
        看透看淡,万事安然!👍👍👍
        牛犁:@武商路漫漫 真知灼见:+1:
      • 卡卡锅:很好的一篇文章,早前了解季老是在央视一个节目上,他的很多作品值得一读。
        牛犁:@卡卡锅 谢谢鼓励:+1:
      • 展翅梦想翱翔的未来:赞👍
        牛犁:@美丽的憧憬远航的翅膀 谢谢:+1:
      • 静静的白莲:既生瑜何生亮,虚若怀谷大彻大悟👍👍👍
        牛犁:@静静地白莲 谢谢点评:pray:
      • ai玲的苹果园:👍👍👍👍👍👍👍👍👍
        牛犁:@木子欣然7a93 木子早!
        ai玲的苹果园:@牛犁 早上好!😊😊🍎🍎🍲
        牛犁:@木子欣然7a93 早晨好!谢谢鼓劲:pray:
      • hi土豆先生:修养实质上就是参透毁誉,看淡一切,而这好像与时代格格不入。当别人为名利而毁誉我们时,我们在心里说,名利与我若浮云,十年以后你且看他,这听起来新鲜而又神经😆😆
        牛犁:@蜀河蜀河 真知炒见:+1:
      • 昇夫:心态,境界,格局。
        牛犁:@初心ali 谢谢点评!
      • 淡水泉:父子俩的文章都是好的,只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季先生一代大师,专攻于学问,不闻窗外事。于学术与国家有益,对家人未免欠缺。小季先生认为家事为先,传承第一虽因此于北大闹上法庭,但从人性而言也属正常。
        牛犁:@淡水泉 是的,这事还得说老先生后事没有安排明白。
      • 34214fb83dcb:坦坦荡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牛犁:@星之星 老师英明!
      • 李晓钰yu:赞
        牛犁:@shayeyu 谢谢:+1:
        牛犁:@shayeyu 谢谢!
      • 日洋儿:大师都被《毁誉》被《世态炎凉》,何况我们呢?只要我们自己平和的看待炎凉,那也就不炎凉了。🙏🙏🙏
        牛犁:@日洋儿 真知灼见:+1:
      • f2b1908a5af0:季先生虽然离开我们有一段时间了,他老人家积多年的人生感悟,读起来仍然让我感到受益非浅!
        牛犁:@解忧研习会 谢谢鼓励!
      • 正晓孩:刚刚去查了下季羡林和季承的资料,在来看这篇文章,感觉还真就是有不一样的感觉。感觉季羡林是真心厉害,特别是在各个方面的建设。季承嘛,不知道该怎么去解读,只觉得有了个不好的父亲,以及不好的童年。

        那“毁誉”二字,读出了一番滋味。“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对于“誉”谁人都想得,对于“毁”那自然是避而远之。

        “世态炎凉”,于这炎凉二字,让人好是一番玩味。何是“炎”,两火烧得旺盛。何又为“凉”,冷气忽来,惊得一哆嗦。又衔“世态”二字,倒是诉出了那心间对生活的极致感悟。
        牛犁:@正晓孩 谢谢群主这么认真的点评,不胜感激!
      • 阿十木:如果我们做的不对,那么被人家毁就是应该的;如果我们做得对,又有什么怕别人毁的呢!
        携梅:@阿十木 毕业前夕在学校宣传长廊里看到一些招聘信息,是酒泉发射基地来学校招揽人才,印象很深的是里边一句标题“自古忠孝难两全”,因为研究中心地处偏远,如果去那里肯定是难以顾及家庭,但是这是国家的重点科研,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很多事不是做得对与不对改不改的问题!
        牛犁:@阿十木 谢谢!
      • 疯哥哥l:跟着老师向季大师学习!
        牛犁:@疯哥哥l 谢谢,互相学习!
      • 随缘青青:对季先生的儿子只能摇头啦☹
        牛犁:@随缘青青 他本来想借机出名,结果弄巧成拙了!

      本文标题:毁誉与世态炎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pf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