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而对崇祯而言,这是真实的存在,既残酷又悲哀的存在。没有想到最后一本的情绪急转直下,几乎有放弃的冲动,仅仅因为我知道结局。可想而知,对于知道结局,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的崇祯,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除了最后两章,前面的部分我都很压抑。犹如一个游走在人间炼狱的幽灵,眼睁睁看着三种最痛苦的人不断被折磨,折磨的不成样子。身居高位者,崇祯;身处底层者,百姓;还有那些相对朝堂位数不多垂名史册的猛人。他们所受的折磨不仅来自天灾,来自清军外患,更多的来自同胞、造反的民兵,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内斗。
罗列几个在本册中出场率高的猛人以及重量级甚至影响历史的人物以及结局,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氛围(排名不分先后):
崇祯 自尽
袁崇焕 被斩
孙承宗 被俘自尽,高阳自卫战
黄道周 就义
曹文诏 战死(一千占数万)
左良玉 (还未显示)
卢象 战死,弹尽粮绝(太监把兵力、粮草调走,拒不支援)
陈奇瑜 罢官
孙传庭 战死(传庭死,明亡也)
杨嗣昌 病死(得到崇祯十分信任的存在)
洪承畴 降清
祖大寿 降清
这么多人中,只有读到袁崇焕的结局之前,还有力气带着好奇。不仅仅是对结局本身的好奇,更是对作者会如何评价袁崇焕的好奇。传说史学界对袁崇焕的评价贬褒不一,特别是在对毛文龙的问题上。作者很神奇也很中肯,将毛文龙的问题透彻分析是袁崇焕的性格使然,并在袁崇焕出场初期擅斩总兵就有所伏笔。而对袁崇焕本人坦荡的以诗明志,以及那背黑锅而来的凌迟,则以牺牲品、冤枉概论,谈不上什么悲剧,只因袁崇焕做到了自己心中的坚持,而这份坚持少有人做到!
之前八部中,只有在谈到朝堂显赫之人的过往,镜头才会 短暂地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是有战事,内容就会适时地变为战地时报。但自崇祯帝以来,史事的舞台已经完全由中央由朝堂转移到地方,中央这里反倒完全成了调剂。
想必大多数人的感情是很相似的,我是这样,作者也难逃脱。书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崇祯,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以不同又相似的语句在表达着一种情感。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读着这些话语,对崇祯的 感情更加复杂。有很多瞬间,同理心一度爆棚。自己虽未及君位,但它的无助、无奈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如此凄凉。干了白干,干了不如不干,对于这个决心改变现状的人来说是何种痛苦。壮志难酬,对崇祯来说是贴切的,但同样是悲凉的。
相信生活在当时的人,有很多都是憋屈的。更令人抑郁的是这种憋屈不是明朝所独有,而是在此之前就有,在此之后还有,即使现在还是正常存在的憋屈。这个典型来自卢象升“我一个人讨贼平叛,保家卫国,九死一生。没有得心应手的人来帮扶我也就算了,可是每天都有那么多闲的没事干的人,对我说三道四。不是含沙射影,就是指桑骂槐,每天都盼着我死。”这绝不是卢象升一个人的憋屈。
作者很认真。开读就抱着对作者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在看到他不断查阅资料、亲自感受古遗址或是路线,甚至连战事中的汽油弹都自己做实验,这种认真的态度不仅让我更加信任,更给了我启发。
作者很贴心。知道很多人都会因明朝或者说因崇祯的结局而伤感,长话短说给了崇祯一个痛快也给诸多读者一个痛快,起码是给我了一个痛快。
作者很神奇。在伤感之后请出万历十五年出生的徐霞客,用徐霞客的故事让伤感的情绪得以缓冲、释放,仿佛在黑暗中射进万丈光芒。
再见,明朝那些事儿!
期待,再次相见,明朝那些事儿!
阿淼写于2022年7月2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