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没有做过多了解的人,可能只知道初、高中历史书上的介绍吧,而现在,却很想整理一下。其实,了解他做什么呢?毕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自己太有距离了吧。不是么?或许,你有其他答案?
传说他的祖父在曾国藩处世之前,梦到巨蟒缠住,于是他认定自己这个即将出世的所以将来有一翻大作为(在古代,这些蛇啊、龙啊之类的高级动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趟到别人梦里去工作一下,也是很忙的的呀)。
说到这里我们插一段历史,他祖父曾玉屏,也是个厉害人物。早年一个普通家庭,偏偏学着过别人富二代的生活,天天就是吃喝玩乐过的好不潇洒,可怜家里一点金钱都快被他花光了。有一天街上一个陌生父亲指着他对儿子说:儿子啊,你不能像这个人这样呀,没钱还要学别人过富二代,打肿脸充胖子花光家里钱啊……
这一听还得了,不行,我得改呀。于是,奋起吧,一不小心,把家里变成了小乡绅就是地主阶级(这就构建了曾国藩能够脱变读书的良好底子了)。你看看,这个祖父的情商和魄力得有多高,说改就改,还能将快要破产的家庭变成小富豪,这就是他们老曾家的韧性了,这种性格在他们一家人身上都有体现。
这个祖父啊,对曾国藩的影响是很大滴,他视祖父为偶像啊,以后很多的生活啊行军打仗啊都践行他祖父的话。
曾祖父将家里变为小地主之后,又愁啊:钱是够了,地位上还差点,不行,我得让我儿子或者后代当官。于是,曾老爷子把他的儿子送去私塾读书,但是着实不是读书的料,接连考了几十年,算了,父子俩承认了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嘿,我不该有孙子么!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曾国藩的科举漫漫路。
可怜的曾国藩啊,我们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读书,一个小偷在门梁上蹲着,最后这个读书人没记住书的内容,小偷听了一夜后气的把书内容背一遍扬长而去。都听过吧,诺,这个书呆子就是曾国藩。
不可思议吧,曾国藩?曾国藩?怎么可能?就是他。
他考了7次举人。
再一次感谢他祖父,将韧性完美遗传。说到这个科举,在当时如果一个普通家庭要想改变血统出现一个当官的后代,那得几代人共同努力。最起码先脱贫——脱产——小康——富裕(老曾家三代就做到了,也是很霸气的)。所以这里曾国藩是感谢他的祖父的,他认为,没有他祖父,也就不存在他当官这一说,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考了这么多次科举的人,可以说对科举的非常讨厌了。在以后多次写家书告诉家人科举害人。他是支持多元化发展的,告诉家人们不要老是盯着科举,其实可以看看其他方向来成就自己。于是,他们家曾记泽就是一个外交官,曾记鸿数学家。这里面也是受了父亲影响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观念可是一点也不落伍。
虽然说中了举人,可是也是异常艰辛。走出湖南之后,他发现八股文对人思想的禁锢是非常明显的,在后期的生活里他就非常注重书籍的多元化方向,他家的藏书阁就因他的影响。传说在考试之后,他借钱才有了回家的路费,在书店又看中了一套书,于是狠心花钱将盘缠全部买书而自己典当衣物回家。也就是这套书打开了他的思路中了会试进了翰林院。
自称书痴的他,还因为书和弟弟吵了一架。他听说江西《皇清经解》便宜,便托陈岱云代购一部,陈买到后交给其弟国荃,国荃让郭嵩涛查看是否有缺页,谁知嵩涛将书带到湘阴去了。四年过去,书仍在湘阴,曾国藩多次催促国荃取回,甚至后来怀疑其弟将此书卖给郭了。这场误会直至国荃将此书取回才算消除。曾国荃可是他最喜欢的弟弟,因为这是不知道怀疑了他多少回,身为弟弟的曾国荃也是很委屈的。
进了翰林院了,是不是有钱了?并没有!京官除了工资奖金就不准有其他收入来源了,可是架不住人情礼节多啊,于是得省吃俭用。他原声家庭的财产,只能保证大家都能吃饱饭能读书不,毕竟老曾家也是人丁兴旺啊。京官很穷,穷的他不敢轻易回家(盘缠贵),穷的他当了5年的两江总督才还清楚在京时的债务。
而他的弟弟曾国荃,就是贪。只不过这个贪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家族。在旧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一个家族的壮大都是很重要的,毕竟家族流淌的是同一种血液,团结就是粘合剂。这里面曾国藩是长子长兄,在外拼搏半生,给自己的弟弟们打下了良好江山,而他的弟弟各有成就。
曾国潢办事老练沉稳,操持曾氏家族事务,培养子侄,让曾国藩等兄弟在前线能安心打仗。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
此后,如果家中兄弟不和,妯娌不睦,后辈骄恣不法,都是你曾国潢这个做大弟的罪过。我家将来气象之兴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用现代流行话说就是:我的后背交给你来保护。
曾国华被认为是曾国藩几兄弟之中,天赋最高的。他办事能力极强,因为曾国藩的关系,未经科举考试直接当了地方知县的副手,此后一路晋升,未满三十岁已经是五品同知。只可惜,英年早逝。
曾国褒他勇毅非常,加入湘军很晚,是因为兄长曾国华战死,才毅然投笔从戎,替兄报仇的。曾国葆作战非常勇敢,又足智多谋,是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只可惜,自幼体弱多病,再一次战役时耗伤心血太过,战死沙场。曾国藩对其抱憾颇多。
曾国荃,曾国藩最爱之弟。最大的功劳就是率军攻陷了南京。当时他是接手曾国葆的摊子,在军中瘟疫横行的不利情况下,奋战四十六昼夜,以寡敌众,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反扑,稳住了雨花台的防守。在两年后,他就是从此处率军攻陷天京,活捉洪仁达、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大小将领三千人,立下不世之功。但他攻下天京后,下令纵兵烧杀抢掠百姓七昼夜,也是犯下滔天之罪。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廷加封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他们两兄弟同日被封爵,是清朝平定三藩后百余年来汉人从未有过的。
看到这些信息,是不是觉得这个老曾家太厉害了,这一切离不开曾国藩的教导与帮扶。
在湘军战役中,将好建功成名的机会都给弟弟曾国荃,把难建功又艰难的任务给了其他人,这导致名将多隆阿一气之下远走陕西,从此你我是路人。想想看这得是做的多过分才让成年男人之间弄的老死不相往来。
生为父亲的他,大女儿29岁便郁郁而终;二女儿38岁就死了;三女儿虽然活得68岁,可是没过过一天开心日子;四女儿年纪轻轻守寡,36岁告别人;唯有一个小女儿获得幸福,偏偏这个女婿是她自己选的。所以这点可以说,身为曾家的男人一个个都可以,女人们还是比较惨淡的。
说完他的家庭,我们说说他自己。
曾书有感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千古完人”,是被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非常推崇的人,有人甚至评价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呢?
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毛病,浮躁、傲慢、懒惰、好色、喜欢交际、孤芳自赏…
做京官做到所有人都讨厌你,这是需要本领的。而他,做到了。
修身之道首要在于立志,确立志向,坚定志向。坚定志向,如同打下地基才有可能建造高楼大厦,曾国藩曾对弟弟所言:“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这就不得了了,这就像一个普通人突然对你说:我要学习王健林,先定一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而后做到了。
这种人真可怕!受人所不能受,忍人所不能忍。终身坚持读书、写字,即使在戎马生涯中也从不间断,如梁启超所言:“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他还坚持早起、坚持静坐、坚持反思自己……甚至他行军打仗“结硬寨,打呆仗”,为人处世“打掉牙合着血吞下去”,乃至所谓的“挺经”,其实本质上也都是一个“恒”字。
曾国藩总结出人生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除了这个坚持,还有什么呢?
曾国藩非常注重谦虚、谨慎,抱残守缺,居安思危,在家书中屡屡告诫子弟要“谦虚、谦逊、谦和、谦让”等,在日记中也可以强烈感觉到他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晚年的他,曾说过:每当我们家有大喜之时一定会跟随着大悲。敬畏天地、谦虚做人、谨慎行事就是晚年他的写照。
日记是他最大的成就。早年他在翰林院就职,认识了很多值得他敬佩的人,并立志向他们学习。于是每天写日记督促自己,为了避免自己偷懒,他会将满意的内容拿给同事好友品阅求改进,这一点哪怕是现代都值得人学习。
就这样,在每天一点点的反思与进步中,他的成就也一点点积累。我们可以说早年他绝对不是那个最棒的孩子,为何他的一生都成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才情以及行事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受用一生。
当然,圣贤我是做不到了,最起码,先立一个小目标:做个有素质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