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在菩萨为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撒鲜花,遍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粘黐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
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中国禅师与日本禅师的故事
有一位中国禅师到日本拜访了一位日本禅师,两个人一起乘船过濑户内海,那位日本禅师是曾到过中国学禅,亲炙过中国山水的。
在船上,日本禅师说:“你看,这日本的海水是多么清澈,山景是多么翠绿呀!看到如此清明的山水,使人想起山里长在清水里那美丽的山葵花呀!”
言下为日本的山水感到自负的意味。
中国禅师笑了,说:“日本海的水果然清澈,山景也美。可惜这水如果再浑浊一点就更好了”。
日本禅师听了非常惊讶,说:“为什么呢?”
“如果浑浊一点,山就显得更美了。像这么清澈的水只能长出山葵花,如果混浊一点,就能长出最美丽的白莲花了。”中国禅师平静的说。
日本禅师为之哑口无言。
这是禅师与禅师间机锋的对句,显然是中国禅师占了上风,但我在日本书上看到这则故事,却令我沉思了很久,颇能看见上日本人谦抑的态度,也恐怕是这种态度,才使千百年来,濑户内海都能保持干净,不曾受到污染。反过来说,中国人因为自许污水里能开出莲花,所以恣情纵意,把水弄脏了,也毫不在意。
我坐在濑户内海的渡轮,看到船后一条纯白的波浪时,就仿佛回到了禅师在船上对话的场景与心情,在污泥秽地中坚持自我品质的高洁是禅者的风格,可是要怎样使污秽转成清明则是菩萨的胸怀,要拯救山水,一定要先从拯救人心救起,要知道,长出莲花的地虽然污秽,水确是很干净的。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从前有一个和尚到农家去诵经,诵经的中途听到小孩的哭声,转头一看,原来孩子趴在地上压到了一把饭铲子,地上很脏,孩子的母亲把他抱起来,顺手把饭铲放进热腾腾的饭上,洗也不洗。
于是,当孩子的母亲请来吃饭时,和尚假称肚子痛,连饭也没吃,就匆匆赶回寺里。过了一个星期,和尚又去这农家诵经,送经后,那母亲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甜酒酿,由于天气严寒,和尚一连喝下好几碗,不仅觉得味美,心情也十分高兴。
等吃完了甜酒酿,孩子的母亲说:“上一次真不好意思,你连饭都没吃就回去了,剩下很多饭,只好用剩饭做成一些甜酒酿,今天看您吃了很多,我实在感到无比安慰。”
和尚听了大有感触,为了逃避肮脏的饭铲子,没想到反而吃了七天前的剩饭做成的甜酒酿,因而悟到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我们面对人生里应该承受的事物不也是如此吗?在饭铲中泡过的脏饭与甜酒,表面不同,本质却是一样。
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
我们常说修习菩萨道要注意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指对生活的一切小事都不可空忽应该知道一切的语默动静都有深切的意义。
顾全细行,究竟什么意义呢?
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到忉利天宫,帝释(俗称玉皇大帝)设宴供养,佛陀把帝释化成佛的形象,佛陀的弟子目连、舍利弗、迦叶、须菩提等人随后到了忉利天,看到两个佛陀坐在里面,不知道哪一位才是佛陀,难以向前问礼,目连尊者心惊毛竖,赶紧飞身到梵天上,也分不清哪一个是佛,又远飞九百九十恒河沙佛土之外,还是分不清。(因为佛的法身大于帝释,理论上应该从远处即可分清。)
目连尊者急忙又飞身回来,找舍利弗商量怎么办?舍利弗说:“诸罗汉请看座上哪个有细行?眼睛不乱翻,即是世尊。”
佛陀的弟子这时才从细行分出真假佛陀,齐向佛前问礼,佛陀对他们说:“神通不如智慧。目连粗心,不如舍利弗细行。”佛陀的意思是智慧是从细行中生出,只有细行的人才能观到最细微最深刻的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