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老子的人生智慧之“无为而治”

老子的人生智慧之“无为而治”

作者: 海边守望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6-30 18:00 被阅读37次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众多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理论力图挽救这样一个乱世,比如孔子讲究“仁”和“礼”,而作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通过研究历代王朝的兴衰治乱和观察当时的社会政治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要遵循“道”。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而是顺“道”而为。统治者制定的治国政策要顺应自然,不妄为。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心而为之,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要不顾百姓的意愿,而以统治者的意志胡乱作为。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又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三章第十七章)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历史上有很多“无为而治”的例子,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残败,将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因而,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俭朴。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文帝,他"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文帝在营建自己的陵墓时,还明确告诉后人不许起坟,不得以金银作装饰,陪葬品都用瓦器。汉初诸帝为了达到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目的,对农业更是十分重视。刘邦在统一战争刚一结束时就宣布复员军队,释放奴婢,要求因战争而流亡的人口返乡归农,复故爵田宅。文景二帝多次在诏书中强调:"农,天下之大本,务莫大焉。"他认为,"道民之路,在于务本。"他们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把务劝农桑、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与否作为地方官吏考核的标准;设立"力田"官以劝农;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贵粟政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又允许百姓入粟拜爵、入粟赎罪;将一年服一个月的徭役改为三年服一月,在"募民徙塞下"、实行屯戍制度后,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汉初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毫不掩饰地称赞说:"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而到汉武帝即位之时,"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在传统的农业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汉初社会经济取得如此成就,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我们不能不考虑到黄老之术及其指导下所实行的各项政策的杠杆作用。(摘自360百科)”

            老子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有一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小鲜就是小鱼小虾。烹调小鱼小虾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不能来回翻动,否则就烂成一团了;二是火候要掌握精准,否则很容易烧焦或者不熟;三是不必多加作料,可以品尝小鲜的原味。

            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原则,但我们所知道的这几个原则都非常适用于治理大国。一是政策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作大的变动;二是政策要恰如其分,不能过急过火;三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尽量减少人为的喜好偏执。所以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老子告诫统治者,作为统治者,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要有太多的政令,不要过于与民争利,他甚至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完全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在世间的为人处世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人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人人都想取得成功,可是如果你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有为”,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投机专营、奉承领导,以取得成功的机会,那你的生活就会失去很多快乐。

            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指点点,学校成了众矢之的,老师成了惊弓之鸟,在学校里各种评比检查让老师应接不暇。一个又一个行政命令层出不穷,君不见多少有责任心的教师不能静心教书,有的甚至累死在“扶贫”的路上,多少有教育情怀的校长不能安心治校,有的甚至被迫跳楼自杀。

        学校其实最应该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是一个需要“无为而治”的地方,老师静心的教书,用心的育人,学生安静的学习,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教学相长。没有急功近利的成绩大比拼,不去计算及格率、优秀率等无聊的数字。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育人的本性,让这个浮躁的社会保留学校这一份净土,保留一张安静的书桌。

    老子的人生智慧之“无为而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的人生智慧之“无为而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fx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