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星相

星相学,或称占星术,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种变化后,作出解释,来预测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一种方术。 星相学认为,天体,尤其是行星和星座,都以某种因果性或非偶然性的方式预示人间万物的变化。
星相学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主要采取的是太阳系内的行星,这种预测的考虑方式是取影响大多而明显的行星来预测,因此在大方向上有相当的可取性。星相学的理论基础存在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大约600年间的古希腊哲学中,这种哲学将星相学和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天体“预兆”结合起来,星相学家相信,某些天体的运动变化及其组合与地上的火,气,水,土四种元素的发生和消亡过程有特定的联系。
我国古代,早就存在着类似的星相书。在《夜航船》这一节中,记载着许多有关星体变化,与世间万物因果。
荧惑,火星也。守心,谓行经心度,住而不过也。宋景公时,荧惑守心。公问子韦,对曰:“祸当君,可移之相。”公曰:“相,吾辅也。不可!”曰:“移之民。”曰:“民死,吾谁与为君?”曰:“移之岁。”曰:“岁饥则民死。”子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荧惑必三徙。”果徙三舍。
宋干德五年三月,五星聚于奎。初,窦俨与卢多逊、杨徽之,周显德中同为谏官,俨善推步星历,尝曰:“丁卯岁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始太平。二拾遗见之,俨不与也。”吕氏中曰:“奎星固太平之象,而实重启斯文之兆也。文治精华,已露于斯矣。”
唐天佑二年彗星长竟天。宋徽宗五年,有星孛于西方,长竟天。明成化七年,彗星见。正德元年,彗星见,参井侵太微垣。万历四十六年,东方有白气,长竟天,其占为彗象,辽阳震报相踵。天启元年,土星逆入井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