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皮影

作者: 自横舟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8-15 16:42 被阅读3次

    一直以为,只有北方才有皮影戏,只有配上不加修饰的、“信天游”似的腔调,才是真正的皮影戏。谁曾想,这一古老的戏种,从北方南下、从中原流传到离我家并不遥远的宣城一带,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对于皖南皮影戏,此前闻所未闻。前些日子,陪几个爱好摄影的朋友去宣城,才有幸在大山深处,一睹其芳容。然而,虽是第一次见她,却并无初识的悸动,反而平添出许多感慨与伤怀。

    夕阳皮影

    皮影戏何时而生,说法很多。远可溯至黄龙真人以纸糊城门,张灯晃影人,疑兵计助周武王;近有楚汉之争,张良“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湖北一带还奉张良为皮影先祖。据说,皖南皮影戏,就是从湖北随着背井离乡逃兵荒的人们传进来的。

    也许是背负太多动荡的凄苦,所以在皖南,皮影戏又叫太平戏,她承载着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数百年来,一直活跃在山间地头的村村落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还有60多个戏班子,如今却所剩无几了,这次我们去的是其中较大的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

    从宣城出发,一路向南。路过水东镇,前车带上了一个黑瘦的中年人。行至宁国市汪溪街道时,拐入一条村道,往山里开了大约一二十分钟,在一个不知名的村子口停了下来。

    村口,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出皮影戏正在上演。简陋的木架、灰白的幕布、昏黄的灯光、模糊的光影,几个老艺人唱着舞着、敲着打着,咿咿呀呀、咚咚镪镪,粗犷里带着细腻,高亢中有转着低婉,院子里、墙根下,一群年迈的老观众,或坐在竹椅上,或倚在柱子边,看得认真,听得专注。

    朋友们赶紧端起“长枪短炮”,台前幕后、里里外外,对着一通猛拍。我不懂摄影,只好端个凳子,坐在一旁东瞧西看。因唱的是方言,又不知是哪一出,我这个外地人、外行人根本听不懂,便于刚才在水东上车的中年人攀谈起来。原来他叫何泽华,其貌不扬,却是皖南皮影戏的第九代传人,他还自费筹建了一座皖南皮影戏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

    言语间,他流露更多的却是对这一古老戏种日渐衰落的担忧。他说,眼前这群老艺人,平时都在家务农,有戏演时才凑到一块,不用准备,来了就能唱起来。可是,他们都老了,村里的年轻人又没人愿学这个老古董,更糟糕的是,现在也没人愿意看。

    我们这些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大老远来,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单纯为了拍片。院内,老人们演得卖力,朋友们拍得起劲。高亢古朴的唱腔中,夹杂着喀嚓喀嚓的快门声,是那样的不和谐。对于艺人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上台演出。然而,戏正演无人赏,曲未终人已散,这难道不是艺人的最大悲哀吗?

    何泽华递给我的名片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趁着皖南皮影戏还未向当代告别之际,您是否愿意看她最后一眼?”那样落寞、那样凄凉,那样不忍、那样无奈!或许真的如他所说,五年、十年后,皖南皮影戏会一如她那映衬在幕布上淡淡痕迹,带着寂寥与沧桑,在人们的冷漠与遗忘中消失远去。

    夕阳皮影

    返回的路上,我把目光投向车窗外。这条逶迤的山路,应是印满当年皮影人的足迹;耳边呼呼的山风,仿佛夹带着皮影戏的鼓点与曲子;夕阳的余辉里,依稀可见艺人们演出后尚未褪去的喜悦身影。这一切,渐渐模糊,渐行渐远。

    背负着凄苦而生的皖南皮影戏,或许注定她结局的苦涩与伤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夕阳皮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nz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