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解答

作者: a41f816f9174 | 来源:发表于2017-03-25 11:53 被阅读44次
文/泽谦

今年以来,杭州城街头突然出现了不少色彩缤纷的共享单车。红白相间的"Hello单车",通体蓝色的"小鸣单车",以黄色为标志的"ofo单车",还有业内非常有名的“摩拜单车”等等。我心里想,终于,“单车们”还是来杭州了。

为什么说终于呢,因为单车,和杭州有缘。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是“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有一年的傍晚,在杭州看到满大街的公共自行车,萌生出了做共享单车的念头。从2015年4月22日第一站在上海发布到现在,“摩拜单车”已经正式入驻29个城市。共享单车市场也在资本的寒冬中显得特别的火爆。

截止2016年年底,“市场中已经有包括摩拜单车、ofo、优拜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17个玩家入局,有20多家投资机构投入了近30亿元资金,单车共有30万辆”。

无论是资金量,单车数量,还是使用者,数字都还在直线往上走。

共享单车,你会使用吗?

共享单车,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吗?

今天,我要分享给大家的这本书,就和这个主题非常相关。这本书叫做《创新者的解答》。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因其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被尊称为“创新大师”。他之前出版过一本书,叫做《创新者的窘境》——是《创新者的解答》的姊妹篇,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 。

《创新者的窘境》与《创新者的解答》

就个人而言,我觉得“解答”虽然没有“窘境”有名,但是因为给出了“创新”的具体操作手法,所以更值得一看。

关于前面共享单车的两个问题,我们不着急解答。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在书里,作者提到一个理论,叫做在市场细分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当按照产品属性,而应当基于消费者的情景条件。这是什么意思呢?作者提到了一个麦当劳的例子。

“很多年前,麦当劳发起了一个项目,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店内奶昔的销量。他们给客户发调查问卷,他们降价促销,他们增加口味,但是,虽然奶昔是越做越好了,销量和利润都没有增长。于是,麦当劳请了一批研究员来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员在餐厅蹲点了18个小时之后,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几乎有一半的奶昔是早上卖掉的,来买奶昔的几乎都是一个人,他们只买了奶昔,并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开车打包带走的。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发现原来所有顾客每天一大早都有同样的事情要做:他们要开很久的车去上班,路上很无聊。他们买奶昔的原因,是因为去上班的过程中要面对一段漫长而无聊的行车过程,所以需要吃点东西来打发无聊的时光。有人吃香蕉,但香蕉消化得太快,很快就又饿了。也有人试过香肠火腿,但边吃边开车,会弄得满手油油的。所以奶昔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了。用细细的吸管吸厚厚的奶昔要花很长时间,而且也不容易饿。这下,麦当劳就知道该怎么改进产品了。让奶昔再稠一些,让顾客吸得时间更长。加上一点点果肉,给顾客一些无聊旅程的小惊喜等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奶昔的销量。”

奶昔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当站在产品的角度去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想,怎么样把奶昔做的更加绿色,吸引关注健康的消费者;把奶昔口味更丰富,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费者;把奶昔做的更时尚,吸引关注外观的消费者。但是,你却没想到,你的竞争对手是开车坐车过程中的无聊和无所事事。你只需要把奶昔做的更稠一点,消费者们就很喜欢了。

作者在书里提到,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关键因素是客户的购买条件,而非客户本身。我们常常说,要换位思考。尤其是对一个销售营销人员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当我们换位到客户的位置时,我们会不自觉的进入到自己给客户设置的那些标签里头去。

人们会用“共享单车”吗?通过智能手机的扫码来使用单车,年轻的学生们应该接受程度更高吧。所以我要做的时尚,年轻,吸引这个新潮的群体。这个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已经很发达了,共享单车市场非常狭小。这个城市地势高低起伏很大,自行车都没有市场,更不要提共享单车了。

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思维给消费者,给市场贴上这样的标签,按照产品属性来思考的时候。往往是走不出来的。

标签的陷阱

就像作者说的,

你去看医生,在你描述自己的症状之前,医生就塞给你一张处方,告诉你:“这种药,吃两片,明天早上再打电话告诉我你的情况。”

“但是你怎么知道这药对我有效?”你会问,“我还没告诉你我的毛病出在哪儿呢。”

“怎么会没效果?”医生回答,“我最近的两名病人都是靠这个药治好的。””�

只有当市场推广理论建立在基于情境条件分类的基础上,并能够合理地反映因果关系的时候,管理者才能够知道到底哪些特性、功能和定位能够让客户决定购买一件产品。

你怎么知道城市地势起伏大,就不能骑自行车了呢?在大连这个到处都是坡的城市,去年我回母校去玩的时候,看到学生宿舍楼下也是一排一排的自行车。按照书里作者的说法,正是这些没有能够给消费者提供足够好解决方案的地方,正是这些以前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做头,行业巨头不爱做,但是消费者们的确有“欲求不满”的地方,是破坏性创新企业能够大力发展的“零消费市场”。

“零消费市场”

共享单车,它的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城市公共自行车,不一定是公交车和地铁。它可能是人们对骑行体验的不同要求,它可能是200块押金对消费者望而生畏的门槛,它可能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它甚至可能是国民素质对单车车体损耗造成的风险。但是,它的确找到了这么三个点:

过去有人想做共享单车,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设备、技术,所以只能放弃,所以只能政府出面来做城市公共自行车;

目前,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愿意去使用,去尝试共享单车。尽管它的用户体验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这个新的模式,无论对城市公共交通,还是个人出行的方式,都是一个不同的改变。

所以按照书里的原则来衡量的话,共享单车是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征的。

除此之外,在书里,作者给出了创新的方法论,从产品定位到市场推广,从组织结构到员工价值观。涵盖了新成长型业务中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对创业的同学们,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对我们怎么去看待新的事物,新的业务模式,也挺有启发。

今天的一日谦言就到这里,大家晚安。

泽谦

泽谦

芝士会成员

社群签约作家

一个读书很杂的工科男

本期为一日谦言第三季第30期

欢迎分享转发

原创专栏每周更新

芝士会,欢迎你~

相关文章

  • 创新者的解答

    今年以来,杭州城街头突然出现了不少色彩缤纷的共享单车。红白相间的"Hello单车",通体蓝色的"小鸣单车",以黄色...

  • 创新者的解答

    简介: 好的公司里只有十分之一能够保持增长。资本市场要求所有的公司寻求这样的机会,并给予失败者毫不留情的打击。为什...

  • 《创新作者的解答》学会在大海上修理船体

    《创新者的解答》是《创新者的窘境》的后续,是斯坦森教授关于创新三部曲的第二部, 《创新者的窘境》提出了使得成熟企业...

  • 《创新者的基因》用正确的方法不断得到胜利的结果

    《创新者的基因》是斯坦森教授创新三部曲系列的最后一部,斯坦森教授在《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中分别介绍了使...

  • 《创新者的解答》摘2

    一个能降低产品价格,同时还能产生可观利润的破坏业务模式,是在低端市场获胜的法宝,这样的业务模式绝对是企业赖以发展的...

  • 《创新者的解答》摘1

    如果某种方法在一些“优秀”的企业收到了成效,他们就会矢志不渝的建议其他企业也采用同样的处方。 当应用了相应的原理而...

  • 远见:用变革理论预测产业未来

    关于作者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哈佛商学院教授,首先提出“颠覆式创新”理论,代表作有《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

  • 2019 1月读书笔记之一:创新者的解答

    2019 1月读书笔记之一:创新者的解答 是创新者的窘境姐妹篇,对颠覆性创新提出方案书中分析了需求,产品以及企业...

  • 创新的窘境及如何摆脱

    《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两本书,怎么说呢?一本提出问题,一本解答问题,自问自答。主...

  • 荐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本书作者: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哈佛商学院教授,主要著作:《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新者的解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qc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