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⑴孔子眼中“乱”的本质就是大家不守其时,不安其位,不做其事。推广到生活中,只不过是要求大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
孔子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吃饭时,嘴里含着食物,说话容易噎着,也含混不清,是极不礼貌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谈到不愉快的话题时,影响食欲;谈到可笑的话题时,容易引发喷饭。然而,现代人常常以吃饭为由头,把大家叫到一起,谈业务、谈感情、谈思想,细细想来,酒席桌上说的话,又往往只是说说而已,是不算数的。一个人想在酒席桌上谈思想找知己,是不可能的。酒席桌上只会产生酒肉朋友。
席不正,不坐。孔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端端正正。孔子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寢室不是正规场所,当然不可以谈论重要的事情。睡觉时商量事情,不仅会神经兴奋影响睡眠,而且会受“枕旁风”影响,形成决策偏差。圣人活在当下,吃饭就是吃饭,一天早、中两餐,过午不食,每次吃七成饱。睡觉就是睡觉,每天都坚持按时起居。
孔子讲究十分注重生活规律的养成,并用恒卦,对生活规律的重要性进行了诠释。并说:“对于一个生活没有规律的人来说,病是治不好的。这根本就不用占卜。”⑵
《论语》里记载着孔子的日常衣饰。或许因为红色是正色,所以,孔子不用深青带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也不用红色和紫色来做家居的便装。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外出一定先穿内衣再套上葛布上衣。冬天外出,黑色的衣配黑羊皮袍,白色的衣配白麑皮袍,黄色的衣配黄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右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被,有一身半那么长。用厚狐貉皮当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朝祭的衣服,旁边一定杀缝。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⑶可见,孔子日常服饰非常讲究,有便装、外套、衣袍、朝服,颜色款式也搭配合理,并且按照不同场所穿戴服饰。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闲居,衣冠整洁,态度悠闲,斯文舒和,自得其乐。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而是右侧卧。⑷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⑸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前往。⑹在这些细节问题上,无论有没有人看到,孔子都做到了彬彬有礼。孔子洗澡,一定要有布做的浴衣。斋戒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一心一意吃素戒酒。斋戒期间,也换地方一个人独宿。⑺
孔子十分喜欢音乐,每日弦歌不断。只有参加吊哭的日子,才不唱歌。⑻孔子遇见歌唱得好的人,就一定要请他反复的唱,同时孔子跟着一起唱。⑼
研究孔子日常所为,我们会发现,孔子生活非常精致、精彩,井井有条而又充满乐趣。
【注释】⑴见《论语》12.11。原文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参考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子要像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好啊!假如真的君不像君,臣属不像臣属,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拥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⑵见《论语》13.22。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活规律,神巫和神医都拿他没办法。’这话真好啊!《易经》上也说:‘如果没有恒德,一切唯利是图,终究要承受羞辱。’”孔子又说:“无恒就是无常,他只能跟“黑白无常”走,这是不必占卜的。”
⑶见《论语》10.6。原文是: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⑷见《论语》10.24。原文是:寝不尸,居不客。
⑸见《论语》10.19。原文是: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⑹见《论语》10.20。原文是: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⑺见《论语》10.7。原文是: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⑻见《论语》7.10。
⑼见《论语》7.3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