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写尽了于谦的一生。亦或,这首于谦少年时的诗作,是他一生为之践行的方向。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景泰帝复辟。于谦迎来了他最终的结局——斩决。于谦之死,是明朝的损失,是明朝的遗憾。
英宗,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较为传奇的皇帝。沦为囚徒,二次登基。这传奇离不开土木堡之变。
少年总是热血的,英宗就是如此,一意孤行非要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50万大军损失惨重,自己也沦为俘虏。也先大军兵临北京城下。
风雨飘摇,烂摊子呼唤着英雄,于谦应运而出。
“主张南迁者,该杀。”
“天底下没有议和的兵部。”
那时还是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力排众议,坚持固守。历史不容假设,但如果没有于谦,成吉思汗的子孙会不会再次入主中原?明朝会不会步宋朝后尘?然而历史上,有于谦。
于谦的慷慨陈词,怒斥议和和南渡。于谦临危受命,进兵部尚书。于谦是一个有才能、有勇气的读书人,此时他更像是一个战士,一个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的统帅。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时,看到这一道道不容置疑的军令,内心曾生出想要披坚执锐的豪情。慈不掌兵,大概是对的。于谦有力不容置疑的军令,褪去了读书人的温润,斩去了所有人的退路。向死而生,阎王向来不收。
也先没有想到一路的势如破竹到此结束,于谦背城而战,大破瓦剌。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也先放回英宗,败归草原。而这,却也种下了于谦丧命的种子。
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英宗回来后,被已经登基的弟弟(景泰帝)百般刁难。终于,在他弟弟病重时,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再一次坐上皇帝的宝座。
景泰帝对于谦是一百分之一百信任,北京保卫战后,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帝很放心,放权于谦,整治军备。复辟的英宗就不一样了,于谦是景泰帝一手提拔的,手中的权利又这么大。在奸臣的挑唆下,或者英宗本身也有这样的心思,挽大厦之将倾,为大明续了一条命的忠臣于谦就这样冤死在刽子手的刀下。
历史上不乏被冤死的忠臣,忠心耿耿被杀并不鲜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常常想是这句话道出了帝王心性,还是帝王学的这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