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宰相于谦之死

作者: 颍淮清流 | 来源:发表于2022-12-06 02:08 被阅读0次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写尽了于谦的一生。亦或,这首于谦少年时的诗作,是他一生为之践行的方向。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景泰帝复辟。于谦迎来了他最终的结局——斩决。于谦之死,是明朝的损失,是明朝的遗憾。

英宗,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较为传奇的皇帝。沦为囚徒,二次登基。这传奇离不开土木堡之变。

少年总是热血的,英宗就是如此,一意孤行非要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50万大军损失惨重,自己也沦为俘虏。也先大军兵临北京城下。

风雨飘摇,烂摊子呼唤着英雄,于谦应运而出。

“主张南迁者,该杀。”

“天底下没有议和的兵部。”

那时还是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力排众议,坚持固守。历史不容假设,但如果没有于谦,成吉思汗的子孙会不会再次入主中原?明朝会不会步宋朝后尘?然而历史上,有于谦。

于谦的慷慨陈词,怒斥议和和南渡。于谦临危受命,进兵部尚书。于谦是一个有才能、有勇气的读书人,此时他更像是一个战士,一个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的统帅。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时,看到这一道道不容置疑的军令,内心曾生出想要披坚执锐的豪情。慈不掌兵,大概是对的。于谦有力不容置疑的军令,褪去了读书人的温润,斩去了所有人的退路。向死而生,阎王向来不收。

也先没有想到一路的势如破竹到此结束,于谦背城而战,大破瓦剌。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也先放回英宗,败归草原。而这,却也种下了于谦丧命的种子。

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英宗回来后,被已经登基的弟弟(景泰帝)百般刁难。终于,在他弟弟病重时,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再一次坐上皇帝的宝座。

景泰帝对于谦是一百分之一百信任,北京保卫战后,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帝很放心,放权于谦,整治军备。复辟的英宗就不一样了,于谦是景泰帝一手提拔的,手中的权利又这么大。在奸臣的挑唆下,或者英宗本身也有这样的心思,挽大厦之将倾,为大明续了一条命的忠臣于谦就这样冤死在刽子手的刀下。

历史上不乏被冤死的忠臣,忠心耿耿被杀并不鲜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常常想是这句话道出了帝王心性,还是帝王学的这句话。

相关文章

  • 于谦之死

    1. 这次来杭州,参观了于谦祠。 我们大多数人,对历史上于谦的熟悉,大都来自于那首著名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

  • 于谦之死3

    土木堡之前,蒙古人做梦也想不到,能抓住大明的皇帝。后来居然抓住了,头领也先兴奋之后,竟不知道怎么处理明英宗。 我们...

  • 于谦之死2

    于谦是明英宗朱祁镇的臣子,君臣关系一旦确立,终生不易。古人说“君父”,男人事君事父,女人侍奉丈夫,三种关系要求一致...

  • 于谦之死4

    也先选择了另一条路,押着英宗皇帝攻打北京。他觉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皇帝俘虏的价值,换一个帝国,夺回祖先曾经占有过...

  • 明朝直臣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有“救时宰相”的美誉。 1398年,于谦出生于...

  • 天堂,还是地狱,都是自己的选择

    ——读《遥远的救世主》之刘冰之死 如书名所说,这世上没有什么...

  • 一个为明朝续命百年的硬汉

    明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赴京城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被斩首。 于谦是明代历史上有名的救世之臣...

  • 七律·感于谦之死

    七律·感于谦之死 @剑安(笑独行)[诗] 石灰明志谶相生, 清白迂偏带杀行。 部属同僚皆苦惧, 妻儿帝后亦危惊。 ...

  • 于谦之死-西湖三忠烈3

    于谦,和张苍水是一样君子,正牌的明兵部尚书。于谦主持北京保卫战,独力擎天,拯救大明帝国于危难之中。这段故事大家比较...

  • 救世宰相于谦,为明朝延续寿命两百年,结果还是难逃一死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元朝的势力退出了中原,实际上并没有灭亡,只是回到了蒙古一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救世宰相于谦之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xi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