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视剧《小欢喜》热播,妈妈宋佳和女儿英子的剧情,扎了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心。
英子一直是宋佳的骄傲,宋佳也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
当发现女儿翘课时,当时情绪失控,含泪夺门而出。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宋佳和英子的心酸与无奈,两代人的焦虑牵动着我的神经。
有网友评论:这不是电视剧,这就是我家的事!有多少人看的不是电视剧,而是自己的经历。
对于培养孩子,父母可谓竭尽全力,金钱、时间、精力……毫无保留。
也许,正是这种“竭尽全力”给父母和孩子带来了焦虑。
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开始焦虑,给自己和孩子带上了“紧箍咒”:“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孩子刚过百天,就开始报早教班;幼儿园报特长班;中小学报补习班;
高中特别是高考,更是焦虑的“重症期”,连诺贝尔得主莫言都被焦虑击败,写出了《陪考一日》……
2018年,新浪教育曾发布过一篇《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
焦虑就像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每位家长的头顶。
02 父母越焦虑,孩子越受伤
父母的焦虑,源于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
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反应,但过度焦虑就会形成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
心理研究表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焦虑障碍起到非常重要的促发与维持作用。
家长过度的焦虑,会通过语言或行为 “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艾患上了焦虑症,她害怕考试,每次考试都心惊胆战,一看到难题就心里发慌,觉得自己会考砸,会被母亲劈头盖脸地责骂。
原来,小艾妈妈过度焦虑孩子的考试成绩,总担心她考不上好大学。
小艾数学不好,妈妈花高价给她报了2个数学辅导班,外加私教课。
还经常把“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看你怎么办”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妈妈的做法不但没有提高小艾的数学成绩,还让她变得惧怕考试,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家长放下过度的焦虑,才能回归理智,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
北大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名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以本省高考前三名的身份考入一所重点大学,但同时也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他痛苦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时不时感到恐惧。
一直以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赢了考试,输了人生。
别说高考全省前三名,就是全校前三名,也要承担比别人多几倍,甚至更多的压力,孩子的焦虑程度可想而知。
水满则溢,弓满则折。
家长过度的焦虑,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03 父母放下焦虑,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周国平说: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沉重的负担,做家长心态一定要放松。
他在新书发布会上,谈到了儿子的故事。
儿子上小学前不认识几个字,小学五年级前,语文成绩都不理想,一年级到三年级甚至是班上语文成绩最差的孩子之一。
在儿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他没有焦虑,反而以轻松的心态鼓励儿子:你的表达能力非常好,无非是有些字不会写,将来会写了就能写出好作文。
在父亲的爱和鼓励下,儿子六年级时,变得爱读书了,对于喜欢的书,两天能读完一本。
家长的心态放轻松了,孩子才能没有压力,轻装上阵。
扎克伯格的父亲养育了四个非常优秀的子女。
对于自己育儿经验,他说:“你可以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们过的生活,但这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
正是父亲这种不逼迫、不焦虑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反观焦虑的家长,无一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进行安排,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孩子进行评判。
孩子喜欢踢球,妈妈说:考试又不考踢球,不能踢;
孩子英语成绩不好,妈妈立刻给报了最贵的辅导班;
每天放学逼着孩子练琴,不练完不许吃饭;
……
如此情况,不胜枚举,让自己和孩子都处在深深的焦虑中。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家长与其负重挣扎前行,不如放松轻装上阵。
04 面对焦虑,智慧的父母这样做
赵昱坤在《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中说:无论你如何焦虑,都如法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
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而是让孩子有能力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家长克服焦虑,才能培养孩子的能力。
1、避免“过度焦虑”,适度宽松教育
蔡笑晚被人誉为“人才魔术师”, 他把自己的子女都培养成了精英, 6位子女中有5位博士2位硕士。
谈及自己教育的秘笈时,他说:作为父母,不能把自己的痛苦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还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
四儿子读中学时,下决心要成为一代武术大师,多次沟通后,他接受了儿子的选择,并且约定:无论任何结果都要自己承受。
儿子去了武校之后,发现那里并不适合自己,返回学校一心读书,最终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
相对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尊重和引导。
焦虑像箍在家长和孩子头上的紧箍咒,箍得越紧越痛苦,放松了反而效果更好。
2、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据研究:儿童大脑主管理智的部分要到20左右才能发育成熟。过早的要求孩子,无异于拔苗助长,危害极大。
育儿图书《下乡养儿》中,张丽丽有一个“问题女儿”。
幼儿园阶段连续换了5家幼儿园,女儿都不能适应,变得愈来愈恐惧,无法融入群体;小学上了一年便辍学在家,连觉都睡不好。
张丽丽听从一位教育工作者朋友的建议,带着心理有问题的女儿到农村生活。
女儿每天养狗、喂鸡、鸭、羊,自己做饭洗衣服。
经历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女儿回归了正常生活,变成了一个开朗、自信,能做很多事的优秀孩子。
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面对孩子的“糟糕”状态,家长不要盲目焦虑,多一些耐心和理解,静待花开。
3、让孩子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没有唯一的定式,充满了无限可能。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爸爸是政府官员,妈妈是大学教授,但他没有继承父母的优点,资质平庸。
初中毕业前,他为中考焦虑,拿头撞墙,甚至绝食。
妈妈给他出了一道选择题:
A.去一中,本市最好的高中;
B.去职业高中学汽车修理;
C.如果都不满意,妈妈尊重你的选择。
男孩选择了B。
他的人生也因此渐入佳境,还未毕业就被称为汽车神童,专治汽车的各种疑难杂症,毕业后开了一家汽修店,每天快乐充实。
资质不同,选择不同。
资质好的策马扬鞭,资质中等的努力培养,实在不爱学习的学门技术。
对于孩子的成长,学会生活比逼着孩子优秀更有价值。
接受生命的多样性,才能让父母和孩子各生欢喜。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
父母放下过度焦虑,孩子才能真正成长,才能拥有飞翔的能力,飞向美好的未来,不论顺风逆风,无阻飞扬!
愿每位家长都能摘下“焦虑的紧箍咒”,轻装前行。
—END—
PS:亲爱的读者们,欢迎加入读者群,在这个群里:会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大咖为大家分享优质教育理念,期待您的加入。
入群方式:+微信woshihuairen__wow,回复暗号:入群。
—作者简介—
羽木舒亲子育儿,拥有数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医生、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专为0-12岁宝妈们打造育儿宝典,期待您的关注(id:babyymsy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