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一行
(注:分享给那些认为孩子有问题的父母们。)
假定我们有个儿子,变成了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年轻人。对我们来说,要爱他也许是困难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人只有可爱才会被爱。如果我们的儿子已经变得很难让人爱他,我们会很不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能爱他,那么这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处境。我们只好把一切都放下,只把儿子当做禅修的具体课题。
首先我们要终止感情和思想对我们的干扰,因为它们会削弱我们在禅修中的力量,同时我们要培养定力。孩子想做作业的时候,必须停止嚼口香糖,停止听收音机,这样他才能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如果我们想理解儿子,我们就必须学会使那些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停止发生。定是禅修中的第一个修行步骤。
现在我们有一个灯泡。为了使光不分散,能集中起来,我们需要一个灯罩。光集中到书上,我们读书就容易多了。习定就像得到一个灯罩,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禅、行禅时,放下过去,不想未来,按住当下,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借助定力我们可以深入地观察问题,这就是禅悟。首先我们意识到问的所在,把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上,然后我们深入地观察它,以了解它的本质。在上述的情形下,即了解我们的儿子不快乐的根源。
我们不去责备儿子,而只想知道他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通过禅修的方法,我们发现了所有导致他处于目前这种状态的远近因。我们观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对他产生悲悯和爱。理解是爱的根源,理解就是爱本身。理解是爱的别名,爱是理解的别名。我们学佛时,这样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儿子。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去照顾他,他就会像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根本没有用,永远不要责备,永远不要试图用理由和论辩来说服,它们不会产生任何积极效果。这是我的经验。不要论辩,不要申诉,不要责备,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理解了,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你能够爱,情形自然就会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