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心随笔(30)
呼市一周培训,感觉思想增添了一些重量。边听课边准备我要讲的党课课件,参详这些名校高等级名师讲的,让我想通了两处思脉“卡点”,内心快慰如见到佛祖拈花的迦叶,昨天午饭后不想睡,一个人信步去满都海公园看那些荷花。
期间第十三遍读《论语》,发现一些章节前十二遍其实没读懂。
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而正南面而已。”
人人都知道老子的“无为”,“无为而治”却原来是孔子的主张。孔子的重点落在一个“治”,“无为”是治的方法。要像舜那样“恭己”以敬人,要端正于南面的君位,靠贤能之士的追随实现治理。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垂裳而治”。
《论语》里还有一句话:“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为政这件事上和“修德”一样都是“一以贯之”的,有大德的圣王才有资格“为政以德”,这样的“无为”其实还是“有为”,修身以德不算作为,还有什么值得算是“有为”呢?
孔子说“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修、齐、治、平”的功夫,那可是耗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做得好的。
老子的“无为”是“为无为”,“无为”是“为”的方式。这样说听上去很绕,没办法,老子的这个思想与常人是反着来的,按常人的理解习惯很难找到通俗适当的用语。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老子归纳的宇宙万物运行演化的法则,顺应这一法则,就是“为无为”。
王东岳认为这一句在《道德经》里放错了位置,应该在“道论”中,我倒认为,这一句是教人循道而行的,就该在“德论”中。
老子前面还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都是守弱的功夫,妙在似有似无之间,任天地万物顺道而生,似自然天成,“功成事遂,百姓皆日我自为”,这是老子的“为无为”。
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论语》中孔子讲“性”就这一句,子贡说孔子“性命”之学“不可得而知也”,就连孟子、荀子这样的圣人都迷惑,常人更加不能自知。
“性善”是孟子讲的,和孔子讲的那两句合在一起,就成了三字经里开头的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出自宋代王应麟之手,宋代理学已经接纳了孟子的“性善”说,抛弃了另一个宗师荀子,算是给远古以来人性终结追问一个结论,但追问却从未终止,也许是人性中的恶从来就不肯认输退出。
到了明代,一代圣人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恶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在格物。”
不论对错,王阳明的说法最接近孔子。
孔子的“性命之学”连他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子贡都不懂,毕竟有人懂了,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此人就是写出《大学》的曾参,子思则据此写出《中庸》。
“天命之谓性”———这是《中庸》开宗明义的一句,一句活就把孔子的性命之学讲清了。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找到了与天命相承的自性。
“自性”又是什么?
“率性之谓道”,如果彻底发扬天命之于我的“自性”,就是与天地相契合的“道”,所以孔子才说“性相近,习相远”,天道给予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生活积习的不同,这才看起来千差万别,像似相差很远。
天道是没有善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没错,“私”是善恶之源,是非之根。
“率性之谓道”不是说任性而为就能触摸到天道了,任性常常会胡来,陷入人生迷途,连“不惑”都做到不,遑论知天命。
“率性”是发扬天道法则赋予我的天命之性,一染着私意,天性就受到蒙蔽,因此要“修道”。
“修道之谓教”,“修道”是为了复归天道赋予的人性根本,这和《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一致的。
曾子的《大学》和子思的《中庸》讲的是一件事,都是孔子老人家“一以贯之”的“道”,曾子重在修身,子思重在用世,所以才一个“大学”一个“中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