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按照不同读者的需求,把「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分为两个版本,内容较长
1.基础阅读篇 「为什么科学只在西方兴起」
2.升级阅读篇 「西方为何兴起: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大分流」
基础阅读篇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为什么现代的科学只在西方世界兴起?
回溯历史
1937年,三位年轻的科学家从中国坐船来到英国,他们从热闹混乱的家乡,来到了又安静的修道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和刺骨寒风的剑桥。这三个人的到来,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李约瑟一个生物化学的后起之秀,感受到的触动比任何人都大。这三名学生之一的鲁桂珍写道:他越了解我们,越能发现到我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见解是多么的相像,这一切促使他那充满好奇的头脑不停地发问,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李约瑟在汉语或历史方面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他有最为敏锐和怪异的大脑思维。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后来又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帮助他掌握中国的语言以及古代历史。他热爱鲁桂珍的祖国,1942年他放弃剑桥大学舒适的生活,接受了英国外交部,在重庆的办事部的一个职位来到中国。来到中国以后,他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中国的科技为什么没有向前发展?这个问题,现在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像欧洲的那样创造出自然机械化模型,揭开自然的奥秘。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在这期间做了什么呢?我们从他老爹康熙年间说起。康熙在位期间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将学者们聚拢到国家行政事务上来,而不是流连于私立学校或者游历四方。康熙皇帝更是以身作则,刻苦专研儒家学说。他还编著了巨大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但是真本书没有像大英百科全书那样造成轰动,他只是忠实保存了古代的文献,为那些忠于统治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些闲职。这项策略非常成功,随着知识分子回到朝堂,他们花费更加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儒家学说,因此也就阻碍了其他学说的发展。还有一种说法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随着欧洲一步步扩大在大西洋另一端新的领土。他们需要对于标准空间、金钱、时间有精确的计算。而中国一直在闭关锁国,他只要稳定内部发展,不需要创新和研究新的领域。因此有些西方人把康熙大帝,称为伟大而又笨手笨脚的统治者。西方在乾隆时期超越东方,开始引领世界。
各位大企业读书会的书友,大家好,我们理解了市场的价值,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制度:国家何以增长衰败”,主要是让大家从增长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如何解释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富裕,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秘密在哪里?为不同阅读需求,我们把「主题」分为基础篇和进阶篇,欢迎择选
“李约瑟之谜”是什么?
大家可能听说过“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很感兴趣,他编著了15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回顾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果之后,李约瑟不解地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对无数学者而言,“李约瑟之谜”太刺激了。无数学者希望自己能解答“李约瑟之谜”。李约瑟自己也做了尝试,但并不理想。比如,他谈到,中国古代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自由思想,学生都去背四书五经了,所以无法去探索科学真理。
这个解释非常牵强。的确,唐朝科举加试写诗,于是,文人们都去写诗了,这是唐朝诗歌雄极一时的重要原因,但是,元朝几乎绝了士子的科举之路,于是,大家都去写剧本了,元曲也能蔚然成风。同理,如果科举加试科学,那可能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会多很多,但废除科举,士子们就会去探索科学道理?我看不见得,估计获利的是秦淮河边的歌台舞榭。
后来,学者们把“李约瑟之谜”进一步放大。从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现代科学,变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现代化,为什么没有出现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落后,等等等等。
问题越大,回答起来就越难。为什么中国落后?因为制度不行。这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一种回答。那究竟是什么制度不行?为什么不行?答案就五花八门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越是宏大的题目,越是鱼龙混杂,对“李约瑟之谜”感兴趣的“民科”,如过江之鲫,前仆后继。
当我们遇到这种大而无当的问题时,应该后退一步,认真想想,是不是题目出得不对。不是说老师出的每个题目都是对的。糊涂老师会出糊涂题目,你可以拒绝回答。
“李约瑟之谜”背后的前提假设
我们先不要着急去回答“李约瑟之谜”。不妨仔细想想这一问题背后的前提假设。
李约瑟假设,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是每个文明都必然会出现的东西。但历史中充满了偶然性,或许,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是西方的希腊-欧洲文明特有的偶然性事件。好比你问,为什么鸡不会游泳?废话,鸡天生就不是要游泳的,游泳是鸭子的事情好不好。那我们应该怎么提问呢?或许,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鸭子会在进化中学会游泳的本领,而鸡却没有?回到 “李约瑟之谜” ,更准确的提问应该是:为什么西方文明演化出了近代科学和工业化,而其它文明却没有?
看起来这和原始版的“李约瑟之谜”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问题的表述变了,思路就会改变。
今天先推荐几本书,供大家预习。这几本书的作者大多在美国加州的大学里执教,因此被称为“加州学派”。1.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 3.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
即使同属“加州学派”,不同的学者观点也有分歧。大体而言,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不承认所谓的“欧洲中心论”。在1500年前后的世界,财富主要集中在东方,而中国在这个“东方”概念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只是在那之后,欧洲才开始崛起,并且在18世纪较晚的时候,东西方的“大分流”才出现。
“李约瑟之谜”的几点提示
为什么欧洲会率先出现工业革命呢?其实,跟近代科学并无直接的关系。工业革命初期的技术进步是工匠们推动的,跟科学家无甚干系。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是各种因素因缘际会的结果。最早建立全球帝国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工业发展最早的是意大利和荷兰,英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煤。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
不是因为中国在科技方面不行。当蒸汽机技术传入中国之后,江南制造局的科学家们很快就改进出了更好的蒸汽机,但江南地区缺铁缺煤,很难推广蒸汽机。当时,江南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当发达,但其生产组织方式跟欧洲大相径庭。中国为什么会走一条跟别人不一样的演进道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江南的人力资本更高。
我先把答案提示一下。大家不妨脑补这中间的逻辑。再提醒大家一下,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而是为了锻炼独立思辨的能力。我们讲“李约瑟之谜”,是借这个案例,引导大家不断反思。
ADVANCED READING IN ECONOMICS
经济学爱好者升级延伸阅读
在经济史上,存在著名的两大问题,即韦伯疑问与李约瑟之谜。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提问疑问,工业革命为何没有首先发生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而李约瑟之谜则是疑问,尤其考虑到中国宋代曾经一度很领先,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
涉及增长的话题如此令人着迷,不仅直接影响当下人类福利,也间接影响社会与文明的进化。无论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卢卡斯抑或索罗增长模型的发明者索罗,都说过类似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
我们先看根据经济史的数据,这是来自经济史学家麦迪逊提出的证据——他是这个领域大牛,我们这一模块也推荐他的书《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与《世界经济千年史》这两本书。他的数据指出,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一致,而且直到1820年,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GDP总量占世界份额的32.4%。而在过去两百年,在全人类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质的飞跃的同时,东方和西方力量对比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有人称之为东西大分流。究竟是什么状况导致了这种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经济崛起其实主要是发生在西欧?
研究成功其实比研究失败更具有普遍有意义,也正因此,比起研究中国在大分流中的表现,其实西欧的成功更值得研究。某种程度而言,传统中国的失败并非特例,相反是普适性的,更值得深究的是西方的成功的特殊性,换言之,比中国特殊论更值得讨论的是西欧特殊论。
落后是常态,领先是突变,西方为何崛起?对此马克思、诺斯、韦伯等人有不同解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中国的落后其实是相对于西方的落后,除了西欧尤其英国之外,其他国家其实也没有率先爆发工业革命。追溯历史,数据统计显示,西方的变化更早就开始了。诺斯言1500年被历史学家普遍看作是中世纪社会和近代社会之间的分水岭,“这一新时代的最初两个世纪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发生了一系列不同的事件,如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新大陆殖民、世界贸易的发展以及作为欧洲政治组织的最高形式的民族国家的出现。”
这里讲的是社会变迁,而从金融角度,从笔者梳理的情况来看,双方的金融大分流其实早于经济大分流:最早从十二世纪已经开始了,中国从纸币走向贵金属货币,而西欧则开始从贵金属铸币系统发展出银行体系,最终再发展出现代银行券纸币。
诺斯指出,上述罗列种种,不过用来解释西欧崛起的原因其实只是经济增长的现象,这些现象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应该回答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诺斯可谓正统的叛逆者,他73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2015年以95岁高龄去世,去世之前仍旧在做学术,开创了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暴力等制度变迁理论。
从经济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析这一问题,其《西方秩序的兴起》、《社会秩序与暴力》等著作都值得注意。诺斯的理解对于重新理解人类历史以及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他的研究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非常重要;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个人受刺激的驱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应当设计某种机制使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这其实就是激励兼容的道理,很多经济史的证据也指出,其实蒸汽机之类技术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存在,但是需要等待经济、金融、社会各类制度匹配时候,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才能作为工业革命的明星大放异彩。
更进一步,经济组织是否有效其实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而这一进化需要制度变化作为其基础。历史中制度变革如何衍生呢?
关于历史,经济学家或许能够告诉我们一些新的角度与知识,而历史学家则能够提供更宏大的视角与丰富的细节。因此除了经济学家的解释,历史学家的解释也值得注意,比如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作为风头最健的历史学家,弗格森的理论系统受到诺思启发,但是更为丰满,他认为西欧胜出首先在于竞争,这其实首先在于地理因素:西欧分裂,中国统一,而分裂既带来战争,也带来竞争。其次,东西方不同的战争模式也使得双方在军事组织与演进上表现不同,欧洲的战争很大程度依赖军事组织能力,尤其对器械的倚重导致战争依赖于财政收入,而中国主要依赖人力。
最后,则是战争引发财政安排的变化,尤其是财产权方面的逐步进展,即国王对贵族的让步巩固了欧洲自古以来的财产权传统,这也与欧洲保持了比较完整的封建制度有关——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真正的土地的“封”与“建”之上,这才会有类似《冰与火》中的场景,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的效忠甚至凌驾于对国王的效忠。
在英格兰,财产权的变化也影响了其财税金融体系。当时法国等大陆国家流行包税制,而在英国,随着议会权力的壮大,英国国王让渡财力,英国得以发展出独立而高效的征税体系。具体从货币金融体系而言,从威尼斯、荷兰、到英国的欧洲金融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历史,彼此学习接棒,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顺理成章的过程,最终在英国发育出包含中央银行的现代银行体系。正如笔者在金融史著作《印钞者》中所言,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制度在英国的建立,经济大分流之前已经有金融大分流——或者说,在工业革命之前,已经有了一场金融革命,这样才能为随后的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以及信贷等支撑。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诺斯和弗格森的观念在解释西欧崛起上其实可以整合起来理解。在理解制度变革方面,弗格森阐述了英国独具特色的四角机制,即税收署、议会、国债体制、英格兰银行所构成的四角,这四大制度彼此支撑制衡,比当时其他任何国家的机制都要优越。对比之下,法国虽然人口多,国土广,但总归落后于英国也在于其制度基础:法国建立在出售官爵和税款包收基础上的私营化的财政收入体制,其结果是散乱昂贵的国债体制与缺少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机构。
换而言之,分裂中的欧洲经过竞争加速了制度变迁,大一统的中国则按照既定逻辑前行。在前现代时代地理有着今天难以比拟的力量,这也最终部分解释了中西金融大分流与经济大分流的发生。
读书升级认知,认知改变人生。你和别人的差距,首先在于认知差距。《大企业读书会》,分享五百本超一流好书,构建大家一生的通识系统。
升级版推荐阅读:
《西方世界的兴起》
作者: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
译者:厉以平,蔡磊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延伸阅读: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作者:道格拉斯•诺斯
译者:陈郁,罗华平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作者:[美]道格拉斯•诺斯
译者:陈昕,杭行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感谢您看完,申请加入读书会,请加编辑微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