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CHX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在读
本文已独家授权,转载事宜请联系本站
一项金马提名,四项金鸡提名。这就足够让你为它走进电影院。这部由贾大山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村戏》是这次平遥之行,我心目中的最佳国产片。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北方。一个即将土地承包到户的村庄,一场演给县领导看的《打金枝》,和一个疯疯癫癫的奎疯子,这就是故事的全部。近一个半小时的影片基本以黑白为主,塑造了一个即将变革前的农村,没有新时期的大繁荣大发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留下的产物,那些被时代脚步遗忘的人。那些蜷缩在时代交替缝隙中苟延残喘的人。过去的是黑色的年代,未来的是白色的光明。而那些被滞留在灰色地带的人终将无处容身。
王奎生就是那个灰色人物。他有过辉煌,凭借女儿的死当上了民兵连长,模范标兵,让全村人吃上了救济粮。可他终究走不出来,于是他成了“奎疯子”,疯癫的占着九亩半,一次又一次的抢占花生,撒向那片女儿长眠的土地。
也许你从不曾经历那个年代,但你却能在90分钟的时间里进入了那个时代。你仿佛也成为了大时代变革中的小人物。于是你会同情奎生,同情他当年为了全体村民作出的牺牲,而最后却不得不送进疯人院。但同时你也憎恨奎生,憎恨他可以为了民兵连连长职位,出卖灵魂。更可怕的是,如果你试图将自己带入影片中的任何一个人,最后你会发现你也会做出和他们一样的选择。人与生俱来的利己主义在黑白灰的衬托下无比卑微,无比丑陋。
除了黑白灰,影片在奎生的回忆中又插入了另外两种颜色。于是在映后交流的环节,就有人问导演,对影片中间穿插的红绿彩色的画面是否有更多的解释?导演十分真挚的回答,在他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只有这两种颜色:革命红和军装绿。这是导演亲历的时代,这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色彩。
其实相对彩色,近两年,国内的黑白电影层出不穷。从获得金马最佳改编剧本的《塔洛》,到斩获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黑白片的不断出现,让人不禁反思。电影黑白化,到底是为了影片的画面追求,还是为了凸显艺术气质的刻意为之?其实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为了“不露怯”。
有些故事整体发生的年代,已经可以用彩色画面诠释。并且片方本身也发布了彩色的海报。甚至在走进电影院之前,你都不知道它是一个黑白片。这种“欺诈”观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而将整个电影黑白化,不仅没有达到影片本身的艺术氛围营造,更让人感到导演本身,是不是对于画面色彩的调控,没有很好的驾驭能力。同时,有些年代片为了过分塑造环境氛围,将影片黑白化有利于遮挡不符合年代的bug。于是黑白化成了艺术电影的最后遮羞布。
郑大盛导演说:“奎生不仅仅是受害者,他还是受益者。”没有绝对的黑与白,每个角色,每个人都没有绝对的善恶。正如黑白画面对于电影本身。使用恰当自然可以锦上添花,但若只是跟风行之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从影院出来,平遥已是明月高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灰烬味,仿佛电影中老鹤吐出的烟雾。古城的青灰砖,高挂的红灯笼。静谧的灰色空间中,你是否还记得幸福的滋味?
写在最后:由于影片还未正式在国内公映,所以不便进行过多的剧透。据导演透露今年年内会在国内公映,所以希望到时候大家能走进影院去支持这部良心国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