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许多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比如权力便是如此。
最近读史记中的《封禅书》其中对古代帝王封禅的历史进行了一个叙述,这些并不是他要叙述的重点。他的重点是对权力欲望的一种解析与描述。
01
首先从司马迁所用的“书”来看,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或是具有制度性质的系列行为。
而本书说要述说的是汉武帝。他要通过描述汉武帝与一切方士的交往,侧面反应汉武帝的性格性格特点,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其作为一个人来说实打实的表现。
这里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写。这个很好理解,作者身处那个时代,对于一个权力顶天的帝皇,不是想要评说就能评说的,这需要冒很大风险。
据说本来作者写了一篇《今上本纪》可传着传着就隐没于历史的长河了,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
另一方面,太史公是一个追求史学精神的人,他要成一家之言,这并不是说他要简单的记书史实,而是要通过不同寻常的方法来记录,从而启迪智慧。这是史书的意义所在。
是什么远没有为什么或怎么样来得重要。
鉴于以上两点,可以理解《封禅书》的由来和意义。
02
为何要封禅,出于皇帝对于长生的渴望,而背后的催发剂便是权力。权力越大越怕死,这是有道理的。
死亡是一种常态,有生便有死,这是每个生命都必须面对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权力让皇帝感觉自己不是常人,他是一个特例。
因为他以天子自居,不止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并且其他人也是这么说的,于是长期的特权思想,让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个例外,并且深信不疑。
于是,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拜方士寻仙人,听信方士之言举行封禅大典,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寻遇神仙,获得长生的法门。
他甚至多次被骗,但依然锲而不舍。比如方士栾大就是一个例子。他只是汉武帝宠信的诸多方士中的一员。
司马迁描写栾大的特点为“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可见他敢于说大话,并且自己都相信这些大话,往往让别人深信不疑。
他是方士少翁的师兄弟,而少翁欺骗汉武帝被其处死。但当康王后将他介绍给汉武帝后,汉武帝很快便相信了他所说的话。
雄才伟略如汉武帝,也会被骗子骗到,可见在追求长生这个事情上,他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显得多么脆弱,甚至十分可怜。
这是权令智昏。面对生死问题,在权力的蒙混与驱使下让他看不到真相,让他认为自己会是一个特例,有如天助。
这其实和鲁迅笔下那些,相信人血馒头可医治顽疾的愚昧之人如出一辙。不过一种是愚昧无知释然,另一种是自视非凡使然。
03
权力对于人的影响不限于此,从汉武帝的时代来说,汉武帝执迷于方术,是一种不良的倾向。他不是一般人,是政治的风向标,而他又偏爱长生之术,起到了坏的作用。
对于方士栾大,他拜其为五利将军,将公主嫁与他,与他平起平坐,至少在封绶的礼仪上可见一斑。
时间不长六次封绶,权倾一时。如此形成一种风气,好事者、投机者纷纷靠近巴结,造成政治秩序的破坏,整个权力架构的运作出现问题,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深受冲击与影响。
时间一长这甚至会结成一种团体,其他不与赞同的人会被团体渐渐边缘化,打击士气最终可能造成社会的分裂,政治权力运行塞滞。
从小里说,权力让人着迷,大到成人小到儿童是个人就逃脱不了。
我曾接触过很多如此情形,他的诱惑力其一在于环境及别人对其看法的改变。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可现实却也相差不多。哪天看了简书某位老师的小说,写得很传神,儿子要到家乡任职,父亲一个小小的疾病,在医院受到百般特殊照顾,甚至急忙无法出院,这便是一种形象的体现。
有的甚至是周围亲戚的变化,一些平日里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会跑来认亲,让这种权力带来的眩晕感更甚一筹。这些都是最真切的感受。
对其个人来说,这是一剂猛药。我便见过有些人,当权后精神状态都好了许多,中午不午休,晚上打麻将通宵,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让人无法理解。
后来有位老前辈总结到:这种感觉让人高度亢奋,愈战愈勇,换作是你可能比他还要厉害!
04
小到儿童,也有如此趋势。曾经看到一篇报道,讲述的是小学的一个大队长,虽说一般看来没有什么权力,但其实不然,这些人往往掌握着其他孩子的“生杀大权”。
不给买早餐就会告诉老师某某同学捣乱,老师就会扣分。一扣分等待他(她)的就是家长的批评甚至是惩罚,让很多学生不得不就范。
至于索要文具那也是家常便饭。有的同学为了获得这种权力,甚至学会刻意掩饰或表现,尽量让老师觉得他(她)是个优秀的学生,可以让自己持续拥有这种权力。
话说,大队长的权力是谁给的?当然是老师,老师将其权力下放,本来也没有什么,而作为孩子,在这种生杀予夺的快感中,很难把持住自己,这是人性使然。
这和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子”来说有何区别?对于皇帝权力来源于上天,对于班干部权力来源于学校或者老师。而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与老师的权威类似于前者。
对于孩子过早的让其思考或接触这些东西很是危险,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好的印象过认识,不利于其今后的成长。
我一贯人为,人的行为要符合年龄特点,对于过度早熟的孩子,这对孩子而言是种摧残与伤害。孩子就该是童真童趣,天真烂漫的,而不是老气横秋,深谋远虑的。
我曾见过儿子的一名女同学,正上一年级。有次放学我去得迟了,看见他们两个站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前。
小女孩在给家里买面条,我过去之后问了她一句,小女孩冷静地看了我一眼,没有答话,转头问我儿子:“这是你爸爸?”
当时我看见她的眼神,那种沉着与从容让我心悸。从她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的是一种久经风雨的感觉,根本不像她的年龄所该有的。
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练就如此的宁静?
这是一系列有趣的现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