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突破认知的骗局:“勤能补拙”

作者: 龙白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14:49 被阅读10次

    很多人理解错了1万小时定律,认为在某一个领域,只要足够勤奋,花上1万小时,最终都会成为大师。

    举个例子:我的弟弟在小学2年级的时候,写字很慢,很丑。我的母亲以为我弟弟是不够勤奋,花钱专门请了老师在放假后监督我弟弟完成作业。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弟弟字写字还是又丑又慢,是他不够“勤奋”吗?不,他在老师的监督下,写作业花的时间比其他同学多的多。

    原因出在我弟弟小学1年级没认真听课,他字的笔画顺序是自创的,写一个“好”他可以都可以先写右边“子”,再写左边“女”。 因此他在老师的监督下,特别勤奋地完成了大量作业,他还是进步很小。我的父亲直骂这个老师是骗子,教的不行。

    这个语文老师以为让我弟弟,多写多练,监督他完成大量作业,“勤能补拙”,我弟弟的成绩自然会上去,事实上完全没用。

    后来我用了一个寒假,纠正了我弟弟的笔画错误,我让我的弟弟去注意老师的写字笔画,去模仿正确的写字笔画。后来我弟弟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相较于原来一直靠70分左右的语文,考到了85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找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就一味在勤奋上下功夫,用行动上的勤奋,掩饰思维上的懒惰,自己欺骗自己,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


    很多写了5年以上的编辑,1万小时了,为什么没有达到咪蒙的水平?

    很多开了5年以上车的司机,1万小时了,为什么没有达到专业司机的水平?

    他们并不是不勤奋,而是勤奋用错了地方。

    他们没有注意到,既然“勤能补拙”,勤奋都能弥补自己的愚笨,那用“聪明”来弥补自己的愚笨不是事半功倍吗?

    什么是“聪明”?

    聪明不是智商,而是寻求方法论的心。

    什么意思?

    现在人的平均智商其实起点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有的人认为“天赋决定一切”,深信自己事情做的不好,是因为脑子笨,我能做的也只能“勤能补拙”,我要更加勤奋。

    另一些人可能刚开始还要表现的更加笨,但他们相信“方法论决定一切”,深信自己事情做的不好,不是因为脑子笨,是因为自己的方法用错了,只要我找出对的方法,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到。

    同样是做一件事,第一种人能完成之后追求的是,用勤奋完成大量的工作量,获得收益。第二种人,追求的是,找到更好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每一个步骤。

    为什么是这样?是第一种人傻吗,其实稍微分析一下就能知道。很多事情要做好并不简单,探索就意味着失败,第一种人认为“天赋决定一切“,失败2次,就回归了”勤能补拙“。第二种人就不一样,他们有一颗寻求方法论的心,他们会在无数次失败之后,研究出问题的本质,和对应的只属于自己的专属方法论。

    其结果就是,第二种人在刚开始的时候,会表现的磕磕绊绊,但最终第二种人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会表现的比第一种人聪明。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想要学习写作,就去网上找3个以上的写作老师,一起学习,碰撞他们的观点,研究他们的方法论,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很喜欢爱迪生的一句话,我失败了不是失败了,而是发明了一种失败的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b1-突破认知的骗局:“勤能补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yb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