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花女的爱情
前两天朋友来,很久未见,不知不觉聊了个通宵。快意平生的事不多,隔离中能有古人秉烛达旦般的意气与兴致,确实称得上是快事了。
聊的很多,不能一一记述。倒是有个话题,因两人观点一致,未曾展开,很想补缀几笔。
还是从《茶花女》说起。这个故事太耳熟能详,不需赘述。这段看过大都会两个版本的“La Traviata”,唱段经典而优美,演员阵容也极为壮观,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就心理感受而言,却每次看过都不太舒服。
Verdi的歌剧中女性的悲情形象并不多,最悲情莫过于茶花女。每次不舒服的感觉都挥之不去,想来想去,与音乐和表演无关,只是不喜欢这个故事罢了。
茶花女真心爱上Alfredo,为他抛弃过去种种。我们肯为谁改天换地?这里的真与爱似阳光下的钻石,有眼,必能看。可剧情无论怎样起承转合,都回避不了茶花女付出爱的真正原因:匮乏。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饱满的爱里,会否接受这样的爱情?会否为此抛弃所有,会否将生与死之间的时光完全交付这样一个人手里?以Alfredo后来的行为看,可能并不会。Alfredo的爱是真的,但这样的爱也不过是阳光下的雪,轻轻,就散了,经不得一点变故。最可怕的还不是爱的改变,而是改变后连基本的尊重也没有了。茶花女为成全Alfredo家庭所付出的牺牲,换来的不过是他当众的羞辱。即便有误解,一个男性真的可以对女性,还是自己爱过的女性如此行吗?人们似乎一直习惯以感情为名,行恶劣之实。每次看到这一幕,都无法卒视。一个人如果可以接受这样的爱,在生命结束前尚念念不忘,这一生过的是怎样的时日啊!
茶花女的悲情,不在于美好的消逝,而是在残缺的爱里反复流连。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是够好的,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值得更有品质的真正的爱,从开始大概就辨得出这所谓爱情的颜色,不至于在其中沉迷吧。
《茶花女》的故事真正的主题似乎应该是:谁让一个美好的生命如此选择,如此生活,又如此死去?这才是真正的叩问。
女性从古至今,都被灌输了太多隐忍和牺牲精神,这一点,倒是中外历史和文学作品反复呈现的,如果说有差别,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是什么使一些女性潜意识中接受自己低人一等的假设?是什么使她们美好的生命成为供别人踩踏的垫脚石?Alfredo在不堪的行为之后,至少还有道歉,生活中那些伤害了女性尊严和感情的人是否曾say sorry?如果不曾,他们又怎样被原谅,很容易过了良心上的关口?
和朋友聊到天亮的时候,朋友说有的教育使人在成长中接受了“有一点就够了”的心理暗示,长大后往往看着自己的领地不断沦陷,无能为力。自高者也许可以习得谦逊,卑微者很难学会捍卫自己。沦陷从无止境,这也许是我们看到的一些令人发指的事件的来由。
茶花女被谁伤害最深?并不是那些纸醉金迷生活中的过客,而是号称爱她的Alfredo。旧时说起对女性的压迫,锁定了“父权、族权和夫权”,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伤害最深的,永远是最切近的人。
一直不喜欢批判和情绪强烈的文字,世界从不因批判而美好。当批评出自口中,除了伤人,往往并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当批评形诸文字,除了落笔时有一点酣畅淋漓,也并没有加多一点写者和读者对世界应有的认知。批评不如行动,根本无需经过语言的程序,直接用行动表示就好。但终于还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是因为现实中真的有不忍言也不忍直视的事件在发生。
每一次我们都会指责系统和体系,可更重要的常被忽略了:何以如此?系统之外的源头在哪里?我们习惯去查找制度,却往往忘了人生本身。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生命的根深植于真正充沛的爱。那时,我们能否学会将充分无条件的爱,毫无保留地送给身边的小孩子?让她知道她值得世上最好最完整的,而不是假爱之名、充满伤害之实的残缺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