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发展暂时受阻的儿童”,有一个完整的、在智力方面不断丰富着的环境,这是拯救他们的条件之一。所以不应当把他们送去特殊学校,还是应该留在正常的学校里学习,对课堂上的他们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儿童劳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那是不是就可以先训练记忆就会有一个好的智力呢?但是生活又随时告诉我们: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这些儿童的思维处于一种僵化的、受抑制的、静止不动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尝试用直接对记忆施加影响的的方法来改变儿童的思维能力,但都完全失败了,这种情况锻炼记忆是有害的。
从心理学的手段失败之后,作者又尝试一种药理学的方法,先在动物身上尝试,而后又在自己身上尝试,最后发现也是不行的,它虽可以使识记的过程大大加速,但只有很短的时间而又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甚至会突然忘记原来记得很清楚的事情。作者由此终于明白:以人为的手段促使记忆的积极化,并不能保证脑的完善的机能性。也就是说: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的和谐影响,发展就是不可能的。作者后来35年的时间都在关注这些儿童,终于找到了原因:这些儿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包括:
1.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尤其是酗酒家庭。
2.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贫乏性,家长不读书,跟儿童的交流词汇贫乏,这些儿童不会笑,不爱笑,而笑也是认识世界的渠道之一。
3.儿童在最初的2到3年里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抚、慈祥、忧虑等。
后来到了学校里,教师不应该用对待其他儿童的教育方法来教育他们,应注意时时刻刻对他们加以保护,因为儿童时期的智力生活的领域和道德生活的领域是紧密相连的,他成绩不好,就会感到“我干什么都不行”。因此,不要对学习落后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这里的不适当的教学除了教学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原则问题:
1.在课堂上的学习要求同时使用记忆和思考,我们尽一切努力发展能力差的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同时只有在他取得进步时才给他评分,并且不让他感到他和别人是不同的。
2.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一定要让他达到目的:独立地解答问题。有时可能会花费两三节课的时间,但只要他感到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他就会有求知的愿望。
3.有了求知的愿望,接下来就要丰富和发展他的智力生活。在学校上一门“思维课”,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展示各种现象之间的几十种的因果联系,但是首要目的不是让儿童去记忆,而是让他对大自然中的现象感到惊奇和赞叹。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语言刺激必不可少。
4.还要有阅读,同时大家一起编故事、诗歌创作,这个过程笑声不断,大家共同体会忧愁和欢乐,对书中主人公的同情和憎恨,因为编故事的过程不仅是储存和记忆的过程,也是输出的过程。
5.创造性的手工劳动。
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智力有问题的学生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苏霍姆林斯基也持续35年之久,并且这其中教师要极富爱心、耐心、同情心,细致工作,更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