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重温了2017年9月13日晚丁道勇老师的讲座《好学好用的教育原理》。虽然第一次看直播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是绝不影响我重听时的巨大收获。
丁道勇教授讲课从丁老师的讲座中我听到了他对中国教育的高度关注,听到了他对中国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深深关切,也听到了他的一颗善心,对待学困生的善心,对待每一个潜能生的善心。讲座最后他总结了一个公式:好教师=(教书+育人)善心。这个公式我第一次听到,已经深深影响了我。
我们对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几经更名,从差生——学困生——问题学生——潜能生——后进生等等,不管叫什么名字,大家对这类学生都感到头疼。课后互动的时候好多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针对学困生的,看来学困生是困扰大家工作的一大难题。丁老师的一番讲解让我如醍醐灌顶般恍然大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老师要用善心去接纳每一个孩子,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作为老师我们津津乐道的是那些优等生,而差生却很少被我们提及。即使提起也是义愤填膺,满腹牢骚,全是谴责、抱怨。丁老师说,教会那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孩子不算本事,真正难的是教会那些学习力差的孩子。大家还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教过的孩子毕业了走上社会了,经常和老师联系的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而不是大家引以为荣的优等生。这无需论证,问一问中小学教师就知道了。
丁老师以他在国内外考察的经历告诉我们,差生形成的各种原因。
一、巨大的社会结构塑造了差生
好多学生不能取得好成绩是由他所在的地区,家庭,所受的各种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河南这个人口大省,最大班额有140人,常规班级有八九十人。河南的试题难度大,录取分数线又高,河南的考生需要经过一番艰难拼杀才能突出重围,走进大学校园。曾经有一篇帖子《祖国呀!你让河南的考生怎么办?》引起了很多河南考生及家长的共鸣。青海的孩子在砖头上写字。云南、贵州、四川等偏远地区的小学生上小学就需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年前冰花男孩触痛了整个中国人的内心。丁老师介绍的一个云南小姑娘,面对记者时因为极度地害羞,满脸通红,甚至还流了很多汗。因为她平日了见不到几个人,也没有机会和外人交流,所以面对镜头在大冬天汗流满面。那个红脸蛋的小姑娘让我的心一阵酸楚。地区会限制孩子们的竞争优势。日本冲绳县一个偏远小学校,只有十几个学生,但是他的学校里有养殖场、游泳馆,各种现代设备应有尽有。学业竞争上的优势是地区造成的,是不发展不均衡造成的,这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印证。当然,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教育均衡建设。
差生形成原因现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这也是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爷爷奶奶可以让孩子吃饱穿暖,但是他们不会教育。他们不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不能及时排解孩子心里出现的问题,更不会给孩子辅导作业。时间长了,问题积压成堆,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了。有的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在家里被爸妈打骂,结果孩子只能破罐破摔。
二、学校本身的制度
丁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书中的主要观点是:污名不仅是外人给的,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差生。
学生的不学习也是在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不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策略。也就是说,当老师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的时候学生就全力以赴要保持住这个标签。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差生,好像只有只有才能不负众望。
学校是给人希望和前途的地方,可是当我们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并且长期把他当差生来对待的时候,学校就成了让人绝望的地方。学生认为他不被需要,没有人需要他,整个世界都抛弃了她。当他在教室里找不到位置,得不到慰藉的时候,他就开始进入一些小帮派,小团伙,开始误入歧途。
用善心接纳每一个孩子——听丁道勇讲座有感“如果我有力量,我将在那里陪着他们一起唱歌一起哭泣,把我的一点点力量贡献给他们,减轻他们今日在美国孤独生活的负担。”这是一位美国老师的呼吁。
当全世界都不要这个孩子的时候,老师要用善心来接纳孩子。这是丁道勇老师的呼吁。
我们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采取弹性的成功定义
成功不一定是非要成名成家,非要做世界首富,非要名动四海。成功可以是凭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可以是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可以是家庭幸福和睦……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生长,就是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就是让孩子自然自由地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当下的教育承担了包括“升学就业,成名成家,升官发财”等等在内诸多的社会压力,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等途径逐步转到孩子、家长和老师身上。
二、学会教会目前还不会的学生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班级中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可以有很大的差距。据丁道勇教授说,一个班级孩子们的学习准备程度可以差6个等级。这样的现实对教师的挑战就是去教那些目前还不会的学生。学生之所以还不会是因为我们做教师的没有给他搭好进步的台阶。我们可以给孩子们确立一个小目标,让孩子们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小目标,陪孩子一点点学习,一点点缩小差距。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应该到低年级去深造。
三、调整课堂结构
丁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北京一所中学郑老师的做法。郑老师班上的孩子,高中了还不会运用交换律。郑老师就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与数学有关的事情。比如抄数学课本,比如读数学课本,比如拍一个同学读数学课本的视频等。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做数学题,可以不说话,但可以画画。课下的作业可以拍视频。孩子们也许不专业,但他们真实,他们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郑老师的做法给我很多启示。
四、向人类学家学习
向人类学家学习不给某一群体下定义,就是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可以从原来的分类认识转变为个体认识。比如我们常常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问题比较多,这就是群体认识。个体认识就是单单看这一个孩子,看他在学校实际表现,而不把他归于某一个固定的群体中。从去情境的认识转变为情境认识。就是把孩子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认识孩子。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孩子,而不至于用贴标签的眼睛去看孩子。不要试图去改造孩子而是理解孩子。就像在婚姻中一样,夫妻双方不要试图去改造对方。当一个孩子认为我们是接纳他们的,理解他们的,懂他们的,好多可能都会出现。
教师不是法官,不能等量齐观的去判断。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孩子们有学好的愿望,只要他们肯回头,总是有希望的。
老师要善于接纳每一个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