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那会儿。
三岁的侄女很喜欢气球,我就带她看电影《飞屋环游记》。她一听说电影有气球,好高兴。可是电影开始,我在她眼里看到的更多是迷茫。她不知道小男孩小女孩怎么突然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拆迁的时候老爷爷有什么好生气的为什么要打人,敲门的小男孩想干什么……太多太多她不能理解的东西……直到满屏幕的气球带着屋子升空,她才兴奋起来。
但也仅此而已。接下来的情节她看得兴味索然,整部电影才看了十几分钟,就转头望着我说,姑姑,我不想看了。
我猛地意识到,我认为美的、有趣的,她并不能理解,更无法乐在其中。
《飞屋环游记》是写给大孩子看的。
飞屋环游记.jpg想起这两年国学渐热,许多小朋友在背唐诗宋词,该是首选「唐诗 / 宋词三百首」吧。提高国学修养当然是好事,而「三百首」本身虽是诗词美的精华,但的大部分也更像是成人读物,讲述不同成人眼中的情感、世态、家国天下……小朋友会懂吗?如果很难懂,会一直保持兴趣吗?
如果只是要锻炼记忆力,完全有更多小朋友更感兴趣的材料——儿歌、绕口令、童话、天文地理大象蚂蚁。
辅助记忆软件 SuperMemo 的创始人 Piotr A. Woźniak,1999 年发表了《高效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20 条原则》,前两条就是:
不能理解的东西不要学
****没学过的东西不要背****
去背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时间、情绪成本太高。不理解的东西难背,要消耗大量时间,背会了又不会用;人都有畏难情绪,难,就容易有挫败感。
不值当。
吴冠中作品.jpg如果是要灌输所谓优秀价值观,「三百首」真的是最优选吗?它代表的是千年前的价值观,有的,已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况且,这些诗词不是同一个人写的,它是来自不同阶层的、有着不同经历的人写的。小孩子尚未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区分这其中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如何做到不困惑?困惑了谁可以解答清楚?
比如诗词里有人写科举中榜「从穷人变成官爷」了之后的无限风光,同时也有不少人写「那些达官贵人都不是东西,就知道欺负穷人」,如果考上了就会变坏,那为什么还要考上?没考上的人到底难过什么啊?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崔道融《春题二首》
**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 **
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又比如没有嫁人的女孩子是很快乐、很可爱的,嫁了人的就变成日日啼哭、孤独等待的了。那为什么还要嫁呢?
……
小孩子不理解,但会模仿,刻板印象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如果想要培养国学文字审美,《声律启蒙》就很好了。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都是现实存在意象,处处皆美,朗朗上口,激发了想象力,其中还有许多典故,却不涉及什么价值观。
背完《声律启蒙》。再回头去看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才开始感受到那种美。得是先自己看到世界,再去看别人眼里的世界。
声律启蒙像满天的繁星,唐诗宋词则是星星排列组合成的星座。认识星座之前,先习惯仰望星空就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