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大的不快乐无非源于两件事:一是受限,二是变迁。而这种不快乐在逐渐变味的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千年来,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遗忘与不屑。
身在圣人故都,这种感觉尤为深刻。何其幸运来到曲阜,让一个骨子里传统的人,在传统的空气中可以安心地卸下防备,不用再辛苦的忧心被时代抛弃。孔子故里,万圣之都。几千年朝代更替,无数次兵荒马乱。都没有如今的商业化对传统的破坏之大。
尚未踏进孔庙,便有了长长的所谓旅游纪念商品街。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古老的城墙下活生生地被挖出一个个商铺,或营笔墨,或售奶茶。或许本意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更舒适的旅游体验,却无意中破坏了游客对曲阜的印象,模糊了曲阜本来的面目。
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第一次真正进入孔庙孔府,我总是会特意避开那些租赁房屋销售商品的地方。我希望能在记忆中留下这里最真实的模样,是那些在别处无法感知的东西。而不是一提起三孔,满脑子全是各种小摊小贩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样子,全是那些在淘宝上可以批发零售的小商品。不是排斥蔑视,也不是自命清高,自食其力,各展本领讨饭吃并没有错,单纯的想朝拜圣人,填补一直以来精神上的缺失也没有错。大家都没错,结果却错了。
揭开商业利益的幕布,背后,是无法形容、无法超越、无法复制的美好,是闪闪发光在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如果有传统文化,我们就有仙风道骨的气质、有我们对天下万物与人世的理解,有宗族信仰、有英雄史诗,有符合自己审美的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
从孔庙回来后,一路沉默。那些强制干预的尝试,典型的就是全国那么多修了新的仿古建筑卖各种杂货的“古镇”,那些“风俗展示”不过是用来吸引游客的道具,并不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保护下来的“传统文化”,只是美学意义上的一种审美表达而已。文化的形式是次要的,文化更多是思想的丢失,这才可怕。
便开始觉得自己缺少掉了一些东西。可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大清楚。会有一些东西真的永远都不会消失吗?“那些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逐渐被忘掉。”真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觉么?大概是的吧。
时代更迭飞速,千年,如白驹过隙,已然消退。旷日持久又岂非易事?对于逐渐消退的传统,无可奈何又无可厚非。
《未来简史》中有一句话: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面对历史,我们有可能失去证据,没有证据的一切辩驳,都将显得无力,文化的说服力,也将变得虚弱无比。但只要,不是人为破坏,自然的变迁也是无可厚非。
在世界的最北端,是伸延的大地,和那流向远方的河流,时时流动,变化无穷。而太阳,亦是这样,不断地落下,每天都在日出日落中与我们不期而遇。纵使广博深刻如此,亦是无可奈何。
只好这样安慰自己,变化,让所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有了蜕变为传统的机会。过去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而那些美好的、高贵的已被现在的人们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很遗憾,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让我们每一个人在心里拷问自己是否对传统有继承责任。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一次简单的传承,一次用心的创造,一次负责任的承诺,一次无悔的选择,一次勇敢的担当。让传统的美好、珍贵在后辈面前依然熠熠发光。在将来,人们终将传颂现在的美好。
千万年前,先辈能如此,千万年后,吾辈亦能担当。传承,在代代长辈言传身教中连接,在代代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
吾辈虽稚嫩,亦能担大任。切勿碌碌无为,庸庸度此生。
熊永琪 2017级文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