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繻不善。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也。牛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伤矣!愿王察之。”
释义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田繻:即田需,魏相国。
季子:辩士一流人物。
梁王:即魏王。魏都大梁(今开封)。
服牛骖骥:牛驾辕,马为骖,指牛马并驾。
感受
这一篇也是体现辩士风采的文章,先看看白话文翻译:
公孙衍做魏国大将时,和魏相国田绎不睦。季子替公孙衍对魏王说:“大王难道不知道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连一百步也不可能赶到的事吗?现在大王认为公孙衍是可以领兵的将领,因此任用他;然而您又听信相国的主意,这明显是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的做法。即使牛马都累死,也不能把国事做好,国家的利益势必要受到损伤!希望大王明察。”
小学课文有一篇《将相和》,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之所以能传诵千古,可见将相之和多么难得。将相难和,是因为着眼点不同,将主外,眼光更多考虑国外,想的更多的是扩张;相主内,心思更多花在国内,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发展经济、繁荣文化。
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平衡内外关系。什么情况下需要以将的意见为主,什么情况下需要重点考虑相的想法,要分清楚,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出现“服牛骖骥”的情况。这样,1+1就会小于2了。所以,季子的话只是委婉地批评魏王,将相不和很大原因是君王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