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和身体一样,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的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安德斯·艾利克森
1.
“一万小时定律”这几年经常被大家所提及,来自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几年前清华大学校长在其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中也曾重点引用。
《刻意练习》是艾利克森的新作,该书的提出深化了万小时定律。
简单的重复一万小时,并不能让你变得出类拔萃,要想成为行业或领域的顶尖高手,作者从无数国际象棋、体育明星、艺术家等人的成长经历研究发现,这些人无一例外都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2.
我们都知道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7岁开始环欧洲演出,11岁就已经创作4首小提琴协奏曲,21岁创作第九钢琴协奏曲,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莫扎特其实从3岁就开始音乐训练了,更离不开他父亲的精心培养。他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在莫扎特4岁时就全职教授他学习乐器,在培养莫扎特之前还培养过他的姐姐,在基础上改进培养方法,使得莫扎特一开始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当然更重要的是莫扎特本人长期的坚持练习。
为验证假设,作者与同事一起做了一项实验,聘请了一位叫史蒂夫的学生来验证有目的的训练对能力的改善。研究人员以一个每秒的速度念一串随机数字,比如“4…7…5…1…3”,史蒂夫则要努力记住它们。
每次练习一小时,经过四次练习,史蒂夫能记住7到9个数字。但很快史蒂夫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极限了,很难再获得快速的提升。后面经过研发人员改进训练方法及史蒂夫的共同努力,一百多次练习后,他记住了40个数字,两百多次练习后,提升到了82个数字!
研究证明刻意练习可以培育人类身体和大脑的适应能力,来提升技能,甚至达到不可思议的高度。
3.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办法改进,比如前面提到的史蒂夫的案例,他制定的目标是:每次比上一次多记一个数字。
记得自己几年前开始跑步,当时自己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3个月内从0到10公里,并制定了初略的训练计划,结果真的在差不多的时间实现了目标。但是自从实现这个目标后,就再也没有给自己制定过更加有挑战性的目标了,属于典型的佛系跑,看似坚持得还不错,也跑了几次马拉松,但是成绩基本上好久没有提高了。
制定目标时如果想提高,一定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克服惰性,及走出舒适区带来的不适甚至痛苦,才有可能提高。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健身教练在让你训练一个动作时,会让你做到筋疲力尽为止,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下次的提升。
专注地训练。在训练时间内一定要保持专注,只有专注才能专注于当下,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以至于发现和找到自己可以提升的地方。
只有专注才会去研究高手为什么可以成为高手,他们的成长路径是什么样的,我可以怎么样来改进。只有专注才会让你心无旁骛,感受到专注带来的心流体验。
及时反馈评价。及时看到自己训练或比赛的反馈及评价是改进的基础,这就是教练的重要性,教练可以及时让你看到差距,看到改进空间,并制定下一步的训练计划。
现在很多跑步软件的流行,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软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及时反馈的作用,了解到刻意练习,我决心改变之前的佛系跑了,开始使用软件,及时看到自己跑步的数据并做相应改善。看到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也能让自己收获成长后的喜悦。
4.
李开复在大家眼里是演讲的高手,但是任何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是高手,李开复也不例外。他曾经详细介绍过他学习演讲的经历,有很明显的刻意练习的痕迹。
先定目标,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邀请朋友去听,之后听取反馈意见。专注地训练,不事先排练三次,绝不上台演讲。同时多去听别人优秀的演讲,向杰出的演说家求教,最后形成我们熟知的李式演讲风格。
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