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⑴这四条的核心就是“毋我”,就是没有半点个人主观和私欲,达到纯粹的客观公正。这与《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相通的。与禅宗追求的顿悟不同,孔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渐进的修身路子,那就是从“学而时习”增长见识,到“见贤思齐”提升修养,到“从容改过”日新其德,到“修己济众”有所成就,最终达到“从心所欲”天人合一。
“学而时习”增长见识。孔子“疾固”⑵,“学则不固” ⑶。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起点。“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⑷《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孔子眼里,学习是最令人愉悦的事情。这种愉悦的具体表现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⑸的状态,这是“最近发展区”活跃时的一种深刻体验,有时颇感煎熬。后期是“豁然开朗”的状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⑹的大喜悦。
“见贤思齐”提升修养。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发现美,学习美,内化美,成就美。而不该站在个人立场,处处与人为敌,甚至敌对身边的美好事物。为了避免“攻乎异端”⑺——敌对周围的人和事,孔子甚至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 ⑻的观点。注意,孔子说的是“必有我师”而不是“必有我友”,就是要引导大家敬重身边的人,学习身边的美。
“从容改过”日新其德。改过,是眼光向内,直面淋漓鲜血的过程,需要强大的勇气。所以,孔子告诫大家“过,则勿惮改。” ⑼并指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⑽自胜者强。所谓自强,就是主动改正错误。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不断学习、纠错,建立完美人格。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才算是真正的“好学”。
“修己济众”有所成就。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孔子把弟子排行榜分成“德行”“言语(外交)”“政事”“文学”四科⑾。第一条就指向“修己”立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说:伯夷、叔齐既要志向又要身份;柳下惠、少莲不要志向也不要身份;虞仲、夷逸不要志向只要一身清白。自己却只要志向不在乎个人得失。” ⑿孔子虽然未能建立一个强大的王朝,却成为中华文明集大成者,也算是得其所哉。
“从心所欲”天人合一。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有请求孔子补助一些谷米赡养公西华的母亲。孔子说给十六斗。冉求却给了八百斗。事后,孔子说:“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救助富人。” ⒀ 颜回死了,大家想厚葬他。孔子说:“不行。”学生们终究厚葬了颜渊。⒁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具体事务的态度,他只是提出原则而已。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就是消除私欲,解决了“灯下黑”问题,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终于有一天,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弟子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还是照样运行,百物还是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⒂
孔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不再有“能做”“所做”的对待,全然一派“无我”气象,最终做到了“仁者无敌”。“我”都不在了,又哪里会有“敌”呢?
【注释】⑴见《论语》9.4。
⑵见《论语》14.32。原文是: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参考译文:微生亩评价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呢?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吧?”孔子说:“我并非讨好别人,是憎恶世人的固执。”
⑶见《论语》1.8。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⑷见《论语》16.9。
⑸见《论语》8.17。
⑹见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⑺见《论语》2.16。
⑻见《论语》7.22。
⑼见《论语》1.8和9.25。
⑽见《论语》15.30。原文是: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叫做真正的过错了。”
⑾见《论语》11.3。
⑿见《论语》18.8。
⒀见《论语》6.4。
⒁见《论语》11.11。
⒂见《论语》17.19。原文是: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弟子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还是照样运行,百物还是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