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被,就是打棉花织被。20世纪末,我的村庄里有许多农户都在田里种棉花。织被店面在集上东头老房子里,面朝街的门面房往北面敞开大门等着人来集市四面八方的人。
天气由秋天转寒的时候,人就把地里收好的棉花剥去了外壳,拣出棉花叶子和一些其他的杂物之后,棉花就摊在太阳底下。经过了晴天的烈日,就把棉花装进尼龙袋子里,等着时间到集上打棉花。
织被的打棉花店,门框的面积几乎占了北边墙的全部,进了打棉花的店面,能看到屋子的左边放着一个庞然大物——棉花机。涂着青色漆的机器站在墙边转动着,像一头老牛勤奋的耕耘,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打棉花机在工作。在织被店面工作的人将晒干还没有脱籽的棉花放进里面机器的口中,发白的棉花就会从口中出来,黑色的棉花籽从机器的底部漏了出来,这时候的棉花就能直接用来当做制棉被的材料。
作坊里随着棉花籽的分离,空气中散乱着破碎细小的棉絮,打棉花的人进去的时候都会戴上一个口罩,防止带来的呼吸困难,但即使如此,还是不断的有咳嗽声传到外面。街边路上人们经过店门的时候,都会因此躲得远远的,即使躲得远了,经过门前还是会揉着鼻子,用鼻子用力喷出气来,生怕沾了一点不爽快。
店面的右边隔着一个小过道,放着一台织被机。棉花被分离了棉花籽后,变得更轻,更柔软,这时候,就可以用织被机做棉被。织被机的框架里已经盘好了红线,这些盘成网格状的红线互相交错,就是用来裹住松软的棉花的。当把分离后的棉花放进织被机,填满了棉花的量,裹好红线之后,织被的人就开动织被机。这个工序叫网线,蓬松的棉花在这时被网成了整体,变成紧致的一块,在织被机下,压成了能够塞进被套里的被子。
打棉花的店铺把做好的被子叠好打包,被子就等着套进被套里了,这是新制的被子。
除了制作新被,村庄里多有人将家里的旧被翻新。那时候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将使用久的被子直接扔掉,老妈子们更是对被子珍惜如宝。
家里经年的被子长时间的压在身下、盖在身上之后,经过脚踩脚踹,棉花已经变薄、变硬,到了冬天,已经没有才开始的柔软和温暖。这时,重新打一遍棉花,翻新被套对冬天来说就很重要。
旧棉被即使刚刚晒好,里面的棉花也因为时间的沉淀变得发黄,把棉被带到集上打棉花店里,说要翻新一下,打棉花织棉被的人就知道了来意。摊开发黄的棉被,剪断裹在棉套外面的红线,扯开棉被之后,发黄的棉花重新过一遍机器。机器又开始嗡嗡直叫,等到过了机器的棉花出来的时候,生硬发黄的颜色已经消失,更加松软的雪白的棉花就出来。像是经历了一场漂白和洗涤,旧棉被脱胎换骨。
旧棉被翻新,需要加上一些新棉花,才能让被子更加的充实。那时的冬天,用七八斤重的棉被来过冬,棉被里总是充满着夏天阳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