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你们是纯洁的点开这篇文章的。
因为,寡姐的这部新片没有脱:《攻壳机动队》
对这部电影有极大兴趣的影迷,无外乎这3个因素:寡姐&美式大片带来的视觉盛宴&《攻壳机动队》的巨大IP带来的空前关注。
但目前为止,真人版电影豆瓣6.3分,远低于动画版逆天的8.9分。
《攻壳》迷表示这个打分已经很仁慈了,因为真人版彻底沦为了美式套路大片,将动画版最精髓的关于生命体的进化和繁衍、人类意识的植入和剥离的哲学思辨,硬生生改编成了一个不良少女寻找自我的过程。@同志亦凡人中文网
还硬生生的加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戏码。
但是,对于不了解《攻壳》背景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可以一看,不要被豆瓣和其他影评的消极评论影响。
最不济的,也是我们所认为的合格的爆米花电影。
----------这里是小白分割线----------
故事的设定背景是在未来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AI(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由于出色的生化技术,人体器官可以随意复制。
生化人、仿生人、人类共存在地球上,单凭肉眼无法识别。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与网络连接的端口,身体纯粹成为了一个容纳人类灵魂的容器。
而这个“灵魂”,可以理解为正常人从出生到目前为止所存储的所有记忆。
当信息这个非物质的符号开始有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又寄生到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身上,一场非常规的“人机”战争拉开帷幕。
久世就是电影中的“反派”。
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官方代表,以荒卷大辅(北野武 饰)为领导的公安九课应运而生。
而少佐(寡姐 饰)是其中一员。他除了大脑与一部分脊髓之外,是全身义体化的生化人,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卓绝的战斗技能。
对于宅男来说,寡姐这号人物选对了。
首先,动画版中的少佐素子在执行人物时,是裸的。
所以,基于世界广大宅男对寡姐的认知,你懂得。
但万万没想到,寡姐以光学隐身衣的形象出现,祥子定义,半裸。
虽然事业线都没露一丁点,但寡姐这一身呼之欲出的性感,连南宫妹都大大大赞叹。
其次,以寡姐在《复联》中冷静、勇敢的人物性格,很契合少佐素子的形象。
而作为一部传统的美式爆米花电影,视觉效果定是标配之一。
不得不说,电影中满眼的巨幅全息投影非常惊艳。
目及所处,全是比肩高楼大厦的全息人物广告,以及满大街游弋着大鱼、小狗小猫等等。“无所不用其极”一词可以高度概括。
二维效果都是满满的科技感,3D感官更是细腻出彩。这还是祥子第一次能在影院欣赏到如此出色的全息视觉盛宴。
不过,耗费如此巨大财力的视觉效果,也难掩鸡肋之用:这仅仅是奠定电影时代背景的烘托,对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就把它理解为你甘愿为此片贡献电影票的手段好了。
讲真,也值了。
不过,少佐从楼顶纵身而下、破窗而入打手枪的镜头特效还是非常带感的。
蜘蛛形态的日本艺伎、思考战车等等非常逼真的高科技玩意,很容易能与传统科幻大片中的机甲战车区别开来。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惊艳的开画以及水平较高的剧情延续,在下半部分戛然而止:
电影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寻找“我是谁+原来久世是我男票”的烂俗梗上。
这样的情节设定一旦出现,那些传统的美式大片套路瞬间淹没《攻壳》的内核,之前精巧的剧情设定也倾然间倒塌。
所以说,真人版《攻壳机动队》只能算是半部好片。
白瞎了。
这也是壳粉最诟病的地方@Astronaut
千万别把草薙素子庸俗化成对什么组织的反抗,对自由向往,对真相的追求,草薙素子追求的不是这个
而且用一帮白人来演绎东方独有的哲理,形体上再怎么神似,思想上也找不到那种感觉。
而少佐死前是日本人,醒来后是白人,迷之尴尬。
倒是真人版中几处和动画版相似度非常高画面,引起了不少壳粉的赞誉。
尤其是少佐片头跳楼和片尾拔掉思考战车中心枢纽时,撕裂的胳膊的镜头冲击力十足。
讲真,祥子在看动画版《攻壳》的直观感受是,电影传达出的思想非常晦涩,仅看一遍是不能有深刻理解的。
直到翻阅了大量解读,才感觉《攻壳》真的非常不一般,甚至是醍醐灌顶。
所以,以下篇幅部分借鉴了许多知乎大牛和豆瓣精品影评,一起欣赏一下这部划时代的影视作品。
----------这里是壳粉分界线----------
与真人版少佐不同的是,她没有家庭回忆,也不关心人类,甚至不关心自己,如此自我疏离也使得自己更加孤独。
寄生在这样一个毫无生机的躯壳(义体)下,素子的思考维度已经不是真人版中单纯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个体追求了。
她上升到了一个更大的格局:对人与机器关系有相当冷静广阔的思考。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人”?具有思辨能力的机器人算不算生命体?
躯体和灵魂,或者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哪一个驱使了另一个?
在《攻壳机动队》里,这一切发生了重叠。
故事里面,每个人都有Ghost,其中承载了个体意识,包括了过去的记忆、现在的价值观与未来的欲望等等。
高度发达的科技将人类的意识具象化了,也就是二进制代码。
通过信息技术将大脑的记忆进行编码、存储、迁移,以及特殊情况下的修改,将本来不可捉摸的灵魂ghost数字化,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给了它一个自由伸展的空间。
一旦意识脱离了人的控制,转而寄生到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上,在如此庞大的虚拟空间自由发挥,海量的信息可能诱发质变。
这样一来,细思极恐啊!
当网络信息有了自我的意识,又控制了机器人,那时机器人各方面的机能甩出人类几个银河系,人类到时候就像一堆随时会被替换的废旧零件了。
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事,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论,这样的推理演绎,没毛病。
无论是真人版还是动画版中的思考战车、少佐以及产生人类思考能力的反派久世,这三个递进的具象化物体就是很好的例子。
思考战车可以根据战时情况随机应变,但它始终无法摆脱人类的控制;少佐作为一个“人脑+机器人体”,用意识操作躯体行为;而久世真正的的存在形式就是数字化的信息。
但他可以寄生到任何一个类似思考战车的机器上。
如果将以上宏观的成型个体,转为微观的分支个体上,则更为有趣(沉思脸)。
当人的记忆或意识,都转换成二进制代码,在键盘按下Ctrl+C和Ctrl+V时,个体的再生是否等于个体的复制?
如果人类是有着一段独特的DNA而被称为生命体,那么拥有一段独特程序的机器人为什么不能?
人类靠着DNA的复制进行繁衍,那么程序是否也有自主复制进化的权利?
当人与义体越来越密不可分,当人可以通过更换义体来实现永生,生命与机械该如何定义,它们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
再进一步。
从肉体人类到有意识形态的机器人这一“生命体”成功转化的过程中,是肉体承载着灵魂还是灵魂成就了躯体?
我们之所以是“人类”,究竟是因为我们人形的躯体还是因为我们具有“人性”的灵魂?
这好比那个亘古有趣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不过,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人类不管是意识还是灵魂,都建立在肉体的物质基础上。意识和灵魂最终都将随着肉体的老去和死亡而消失。
但《攻壳》里所阐述的AI机器人表示不会如此。
所以,以动画版《攻壳》为代表的AI电影所表达出的忧思,我们还是有必要抽空咂摸一下的。
因为在自然界的法则中,
并不存在“人类是法规定制者”的这一项条款。
建议先看真人版,再多看几遍动画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