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
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
年少时熟读伟人的长征诗词,包括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时的理解,就是一种“壮美和豪情”。
数十年后的机缘,让我有幸登临了这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雄关,放眼远望,千峰万仞、峭壁悬崖,远处那些模糊的身影,忽然变幻为当年的神兵从天而降,血战绝壁。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重新逐字拜读山腰间的巨大词碑,联想当年红军从湘江突围,一路走来的艰辛卓绝,屡败屡战,这才深切理解到,诗人心中奔涌着的应是“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壮怀激烈”!
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只知毛委员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上被重新确立了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和革命的命运焕然一新,而事实上远不是那么简单顺利,也许是求胜心切,新领导发动的第一场战事就很不成功,还遭到了“林娃娃”的怀疑甚至“逼宫”。
在遵义县郊外的苟坝会议上,在讨论是否攻打一个叫新打鼓场的地方时,毛的意见遭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反对,并被罢免了刚任命的前敌总政委职务!当夜,毛提着一盏小马灯,沿着一条乡间小道,去拜见他的“周领导”,分析陈述利害得失,直至凌晨前方传来敌情消息,这才证明了毛的分析预见完全正确,终于使得红军又一次避免了毁灭性的打击。
由此按新的战略思路,红军突然出其不意地勇夺娄山关、二进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开启了他真正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时代!
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说遵义是红军和毛伟人的福地,一点也不为过。当他们开始长征一路西进时,沿途百姓或逃或避,因为对红军并不了解,但他们进入遵义城时,却受到了全城出动的热情迎接,丰乐桥(如今叫“迎红桥”)头锣鼓齐鸣,“欢迎红军”口号震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红军来到前,财主们又骂又恨,都逃走了,遵义百姓们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地主老财们认为的敌人,那肯定就是我们自己的人!
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有两个真实故事很能说明遵义人与红军的血肉感情:有位叫孔宪权的传奇战斗英雄受了重伤,大部队临走前无奈把他交给了遵义的一位富农,这位英雄非但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而且一直好好地生活在当地,瘸着一条腿做过泥瓦匠,或走街串村卖个针头线脑,百姓们都知道他是红军,但从没有谁走漏过风声,甚至老乡还会向他讨要穿过的鞋衣,说烧成灰后能给小孩治病,红军在他们心中一直就像“神”一样……
直至解放,朱德彭德怀胡耀邦等还都惦记着他这位“打不死的程咬金”,让他到北京他们家里去住了一个多月,后来担任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首任馆长,当时邓小平就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到了遵义,人们总会指着一座抬眼即见的小山头告诉你说“那是红军山”,说的是当年有位叫龙思泉的红军卫生员,为许多百姓治好了病,被称为“红军菩萨”,有次因为治病耽误了行军时间,在追赶部队途中被敌人杀害了,百姓们念着他的好,为他安葬建坟,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就直接在碑上写“红军坟”,被当局发现后坟给毁了,但百姓们又重建,如此反复多次,碑上“红军坟”三字一直行不改姓坐不更名,而且前来祭拜的“香火”日益兴旺,当局最后也只能作罢。
解放后,当地政府找到了在遵义牺牲的数十座红军坟,一起移葬到城中凤凰山的一个山头上,取名红军山,建立纪念碑,在一座红军女卫生员铜质雕塑周围,一年四季鲜花锦簇、香炉上永远清香缭绕,人们在她的脖子手臂上挂了许多红布带,不时有人过来摸一摸红军的腿脚,天长日久被摸得锃亮发光,老奶奶会带着孙子过来认真地说:“菩萨是红军”。
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两年前,习总来到了遵义县的花茂村,看着眼前的山青水秀,沿着土墙木栏和鲜花相伴的乡村小径,动了感情,说在这里找到了乡愁。今天的遵义,依然是苍山如海,暮霭中夕阳如火,映在城市整洁的街面上,映在乡村静静的水田里,映在这片红色浸染过的土地上……
雄关漫道 红土乡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