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读后感

作者: 11山山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19:41 被阅读283次
《芳华》读后感

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常态,着力刻画了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的形象,刘峰对林丁丁的后背触摸导致“好人”刘峰结束了他的英雄时代,而刘峰对小曼的托举触摸则给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们都因为那一记触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面对那人格几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刘峰后来众叛亲离,她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小说的最后,刘峰罹患癌症,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顾了三年,直至去世,这是小曼对刘峰当年touch的回报吗?我想,那远远不止是回报,更多的是在人生际遇不经意的偏离和嘲讽中似冷似热的依恋。

这么多年来依然对严歌苓毫无抵抗力,还是因为她的每一本书读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心塞很久。这种心塞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从作品里迸发的力量让人进入对人物,对时代,对现在的人性的种种思考。

人果然还是自私的动物,面对刘峰“老好人”的完美,人们一边享受着他的善意,又见不得他的出类拔萃,总想从他身上寻出一些蛛丝马迹,好佐证这一类人也有如同他们自己一样的狭隘,卑劣和阴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这样,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可有可无的,善良总是最廉价,我们从小受着那些“向雷锋学习”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

可是,一旦被贴上“好人”的标签,那些肆无忌惮地猜疑和背叛随之都来了。而面对这些,你,只能是一个好人,否则你之前的种种,都会是“作秀”,此时那些人就终于可以扬起他们的嘴角,嘲讽道:“看啊,这就是那个好人···”

命运无常,人性多变。书中最后的结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没有好报,这个“活雷锋”并没有被时代所包容,落水之后还引来一顿痛打,何小曼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的,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

严歌苓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

听严歌苓讲座,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相关文章

  • 《芳华》,哪来芬芳的年华

    刚刚读完严歌苓的《芳华》,感慨万千,不禁提笔写下这篇读后感——《<芳华>,哪来的芬芳年华》。 故事的结局很悲凉,文...

  • 也观《芳华》

    有些逝去的日子,不需要想起,却也永不会忘记。----《芳华》 一向不喜欢写观后感、读后感这类文章,但是看过《芳华》...

  • 不负芳华……《芳华》读后感

    不负芳华 知道《芳华》是因为冯导的电影,国产电影中冯导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几乎近些年来的冯导的作品都在第一时...

  • 《芳华》读后感

    晾衣服回来了。 《芳华》电影我没看过,《芳华》这本书我倒是看了两遍。 讲的是情情爱爱的故事,在一个落后以及从落后到...

  • 《芳华》读后感

    开始的部分略显生硬,不够吸引人。详细刻画刘峰之后,小说渐入高潮。结尾部分讲述个人观点有些过分说教。 小说的结构较为...

  • 《芳华》读后感

    去年年底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上线了,因为以前看过严歌苓的书《陆犯焉识》,《小姨多鹤》,非常喜欢作者细...

  • 《芳华》读后感

    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常态,着力刻画了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

  • 《芳华》读后感

    严歌苓最新小说《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主要是围绕两次“触摸”事件展开的。一次是显性的,即男主人公刘峰经过几年的...

  • 《芳华》读后感

    看完电影后,听人说和书不同,便想起来去看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在来回的地铁里三天时间读完,小感一下: 惊叹于作者的“...

  • 《芳华》读后感

    历时4小时,赶在书城关门之前一口气看完了严歌苓著作《芳华》,虽然想在关门之前看完,中间有些情节翻阅过快,但整本书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qz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