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暮潇潇诗文文开吴会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
陪读妈妈:到底是陪了孩子,还是赔了自己?

陪读妈妈:到底是陪了孩子,还是赔了自己?

作者: 麦米兜兜 | 来源:发表于2019-10-21 10:07 被阅读0次

    文/麦米兜兜

    1

    中国式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中尤以妈妈群体最为常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调查收集数据,对79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人感觉当前“中国式陪读”较为普遍,84.9%的人说自己身边就有很多陪读的家长。

    说起陪读妈妈,我们都不陌生,身边也不乏妈妈为了孩子的学习,辞去工作,专心陪读。

    可是陪读真的陪了孩子了吗?

    孩子真的领这份情吗?

    妈妈们这样付出真的值得吗?

    陪读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许多家长争先恐后,生怕自己不陪读,其他家长陪读了,孩子就落后了。然而,与家庭日渐兴起的陪读潮相对应的是,很大一部分陪读群体面对因陪读带来的可行性风险举棋不定,比如亲子关系恶化、夫妻关系恶化,社交圈子缩小。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陪读妈妈抱怨,为了孩子放弃了太多,工作、爱好、生活,全部重心都是孩子,等孩子长到成人之后,自己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样,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2

    陪读妈妈到底是陪了孩子,还是赔了自己?

    诚然,人类对母爱有着无限的褒奖,但是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为孩子自我牺牲一切的母爱时,人们又会思考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是否平等,即便对象是自己的孩子,也会不自觉的提出“为了孩子自我牺牲值不值?”的诘问。

    陪读为什么在很多妈妈那里变成了自我牺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男权社会下女性平权意识的觉醒。

    其次,婚姻架构下的隐形育儿成本分摊。

    再次,教育的本质对于个体利益的损害。

    女性平权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现行情况下,男性仍旧是社会的主导者,很多法律和社会规则都是保护男性的。比如:

    女婴在出生之前更容易成为性别选择的牺牲品;

    如果家庭条件不行,家庭里边男性较容易获得教育机会;

    女性在工作中更难得到升迁;

    女性对于家庭的付出价值缺乏认同等等。

    生为女性,遇到问题,是按平权的思考,追求平等;还是按男权社会下的思考,追求最大化家庭利益?

    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做法,不但取决于接受到的信息,更与周围的人生活紧密相关。

    在普遍的社会文化中,照顾孩子更多地被认为是女性应尽的职责。只不过过去传统的价值观中女性回归家庭是一种风俗,即共同的行为模式和规范。所以,也不大会从认知上去定性为是不是自我牺牲。

    风俗的本质就是洗脑。

    女性平权意识对于女性独立的呼吁呼声高涨,相反不那么具备独立性的全职妈妈就成为了被舆论“规劝”的对象,全职妈妈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高危职业,而因为陪读而导致的全职妈妈又是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一旦成为女性独立的标签,大多数女性即便家庭优越也不再愿意回归家庭,甘做“伸手党”。

    新东方校长,教育界大佬俞敏洪一番关于“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的言论引发很大的争议,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女性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严苛的,而女性的维权和觉醒之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方面是女性平权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求而不得的现实处境。最终结果也会加强女性的自我牺牲感。

    育儿而带来的隐形家庭成本分摊

    姚晨在星空演讲中讲述自己被“耽误”的五年。

    在资源最好的时候,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我和经纪人同时怀孕了,整个团队偃旗息鼓,一起休了产假。3年后,我离开大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小工作室,准备大干一场时,我和经纪人又同时怀孕了,在这期间,团队的人基本都走光。

    怀孕生孩子不仅带给了我很多责任,还带给了我很多脂肪,身体该下垂不该下垂的地方都下垂了,曼妙的身材走了形。

    5年里生了两个孩子,错过了很多好导演的好项目,等再回到职场中时,我的事业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现代社会,很多职场女性被问到是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的,但是男性却几乎没有过被问到的经历。孩子像是成为了女人的孩子,而不是家庭的孩子。

    从远古至今,繁育后代一直是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否则人类这个物种就不可能传承至今。当婚姻从两个独立个体结合成一个新的组织架构:家庭,因为婚姻带来的整体的成本究竟应该由谁来买单?

    独立个体的表现就是各负其责,你不用管我,我不用管你。如果仅仅是两个人单打独斗过日子,双方约定俗成倒也不妨,只是如果要在婚姻的结合基础之上形成新的生命体:孩子,那么势必形成合作和分工。

    大多数女人把婚姻看作停泊的港湾,希望通过婚姻获取安全感而不是继续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育儿就像是男女双方在婚姻架构里的合作,涉及到利益问题的时候最考验人品。

    女性因为育儿产生生育成本是既定事实,却极大程度上因为人品在男人那里呈现出的回报千差万别。直到如今还有很多男人不觉得女性生孩子不是一种付出,而是理所当然。

    教育的本质对于个体利益的损害

    网络上就有人曾经说过:以前一直觉得孕育生命,看孩子逐渐长大是件特别幸福的事,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抵触。我不否认我喜欢孩子,但想到生孩子要付出的沉重代价,还是算了吧,孩子又不是必需品。

    前不久,一部反映海外陪读家庭的电视剧《陪读妈妈》受到广泛关注,这部剧中,讲述的便是陪读妈妈这个真实的群体。不过场景扩展到了海外,她们是海外陪读妈妈,但其中的艰辛和心酸只多不少。

    所有的牺牲感都来自于付出和得到之间的失衡。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确定陪读不会减少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吗?陪读爸爸,陪读妈妈,过度的陪伴和监督,带给孩子的不是学习上的高效帮助,反而是沉重的爱。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接受家长24小时的“全程陪护”,亲子之间爆发的争吵与反抗、加上独自一人时需要面对的寂寞与孤独,陪读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可以概括的。

    当你想着去掌控另外一个人的人生的时候,结果是注定不好的。所以过度的付出本身就是牺牲。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而且是对子女的投资,可能对自己而言并没有任何收益,所以风险极大。很多对社会而言有利的事,对下一代有利的事,对个人而言反而不利。

    3

    我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资源都是为了适应现状而产生,我们的认知习惯又反过来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我们的认知面很宽吗?我们很愿意接受认知之外的不那么有利的事实吗?我们没有自己的固执与偏见吗?我们愿意放开心胸去接受未来的世界吗?……

    早在以前我国文人就论述过这种取舍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如果你喜欢、深爱的事物胜过你拥有的一切,那么为此放弃一切拥有的也不是不可能的。

    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优秀的父母,我们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不过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会毫无争议的被认为是属于优秀的行列。陪伴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变优秀的同时,让自己更优秀,这就是陪伴式教育真正的精髓所在。

    教育,从来都不是只能用一方的牺牲来换取另一方的成功,而是可以用陪伴式的教育来换取父母和孩子双赢的局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读妈妈:到底是陪了孩子,还是赔了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ju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