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感菜单……
儿子小的时候,曾经给他买过一个绘本《害羞的面条和兴奋的鸡蛋:儿童情感菜单》。书中将开心、焦虑、害羞、愤怒、兴奋、害怕、伤心、惊讶、抱歉、孤独、困惑这十一种常见的情绪,用生动诙谐的图景方式,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应对以及正确地表达。

成年人的现实世界或许要比绘本复杂得多,我们不仅要看懂“菜谱”,还常常不得不亲自动手操作,调整火候和佐料,体会个中的酸甜苦辣咸百般滋味。
对于快乐、喜悦、幸福这一类情绪,人们大多没什么意见,而对于愤怒、恐惧、孤独、羞愧等等情绪,却往往羞于表达,或者希望它们不要出现在自己的情感菜单中。

2.
要谈情不要谈情绪?
作为一个出生星图中水象星座能量居多、细腻敏感容易内心戏爆棚,而在年少时期并没有机会去学习合理表达和正确处理情绪的人,我曾深受“情绪之害”,所习得的模式是或压抑、或逃避、或深陷、或爆发。一直到成年之后很多年,这种压抑和逃避都是故作镇定之下的暗流涌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吞没”,或者指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曾对情绪心存偏见,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至少是“不够好的”。源于长大的过程中被外境输入的种种,有从家族那里“承接”而来的对待情绪的模式,也有被社会标准同化而形成的限制性信念。
“生气是不好的”、“恐惧代表了软弱”、“成熟的人不应轻易表露情绪”、“眼泪是弱者的借口”、“转移注意力可以让情绪自动消失”……这样的话,我们一定都听过不少。
成长中的不被允许,社会标准的制约,限制性信念的有色眼镜……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对情绪的不认可、不接纳,仿佛是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3.
那么情绪到底是什么?
情绪是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某种反应,如同电荷一般,情绪也有正负,但并无好坏之分。我们携带着家族延续在身的“遗传密码”,承载着成长过程中或全然吸收或选择性输入的指令,用某种精密的编码方式,形成我们的思维感知模式,进而产生习惯性的反应。
这些习惯性反应,有的形成在意识中,如头脑中的期待,有的来自于潜意识,如内在的创伤。于是伴随着年岁增长,身体在发展,而“内在操作系统”中处理情绪的能力却仍可能停留在孩童时期。然而身体如此精密又忠诚,它会记取情绪留下的印记,以提醒和等待着主人“操作系统”算法的升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不断重复地做某件事,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长期且稳定的联系。比如说,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结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生成一种叫做胜肽的化学物质,它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被细胞周围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应器就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需求想要去发脾气。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4.
相爱又互相伤害
情绪与身体的关系,息息相关,如此密切,而我们却常常只关注身体健康,而忽略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情绪急救》的作者盖·温驰,在他的演讲中解释了照顾情绪的必要性:“我们需要像照顾身体一样去照顾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承受心理上的伤害,比身体上的多得多,例如失败、被拒绝、孤独。如果我们忽视它们,情况也会恶化,它们同样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比如“长期的孤独会增加早逝的可能性,高达14%。还会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影响免疫系统,使人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孤独对于健康和长寿的负面影响,比抽烟还要糟。”
戳下面视频观看:为何我们都需要情绪急救?
為何我們都需要情緒急救_腾讯视频
除了损害身体的健康之外,情绪带来的常见问题还包括注意力缺失、社交障碍等,甚至还可能发展出成瘾的行为,比如酗酒、暴饮暴食等。
5.
像照顾身体一样照顾情绪
情绪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反应模式,更是一种身体所携带的能量场。能量需要流动,而那些长期积累的被否定、被批判、被压抑的情绪能量,因无法正常流动而滞留,导致一系列下意识的行为。需要我们像照顾身体健康一样的去觉察、去面对,更重要的是去“处理”情绪。这种“处理”不仅仅是在思维模式上的,也包括了身体层面的体验。
比如对我而言,早上叫孩子起床曾经是件非常令我抓狂的事情。每当他对我叫醒他的动作没有回应时,就仿佛按下了焦虑的按钮,我便陷入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性的焦虑。他越是对我毫无回应,我的焦虑越可能会升级,表现在行为上便是由和风细雨转为狂风暴雨。每当“晨起大战”告一段落,孩子带着起床气去上学,我也对这种循环往复的发生而深感疲惫。于是不禁扪心自问,这是怎么了,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直到经历了持续的学习、成长、实践和体悟,才发现令我真正陷入抓狂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对于孩子的期待以及关于时间的焦虑。孩子的行为不过是我的一面镜子。镜子中照出的,是我对他能够即刻作出回应的期待,以及我自己在过去常被催促而产生的关于“时间不够用”的紧张和恐惧。
之前的无意识所触发的行为是如此的“自动发生”,我仿佛一个提线木偶一般被情绪绑架,毫无自由。在觉知到这个“真相”并处理了相关的情绪能量负荷之后,我便有了选择的“空间”。而在此时,我也才能真正地看到并回应孩子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找到在自己和孩子的互动关系中适合的爱的语言和方式并持续践行之。
每个人都有无法被外人触碰的情绪黑洞或深渊,差别在于你是否意识到它。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去面对,是时候把它们带出深海黑暗的水域了。去释放悲伤、愤怒、羞愧的情绪,然后能够更好的前行。
——Justine

正如月有阴晴圆缺,光明与黑暗本是一体两面。品过悲伤的真味,方能尽享欢愉的纯澈;读懂愤怒的真意,方深知平静的甘醇;穿越恐惧的迷雾,方笃定无惧的从容;而深入痛苦的核心,方更能体会安住当下的珍贵。
身体是行动的载体,而情绪是思维感知模式对外的反应,是“知”的部分,亦是身体能量场的一部分。像照顾身体健康一样照顾情绪,愿我们在从知到行的路上合一且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