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技巧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我认为的择书、读书方式:抱着寻找自己的态度去择书、读书--不唯利

我认为的择书、读书方式:抱着寻找自己的态度去择书、读书--不唯利

作者: 健康科普联盟 | 来源:发表于2016-03-04 07:45 被阅读315次
    读书的态度

    挨着中国的边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个叫不丹的国家,资源匮乏但却是一个很朴素的国家,我们平时熟知的“国民幸福指数”就是源于不丹,它也是全亚洲“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我幸福吗?什么是根本的幸福呢?

    前两年,白岩松老师写了一本书也叫《你幸福了吗?》,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幸福,就是六个字,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精神的支柱,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来源于读书。

    事实是,强大的生活压力已经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甚至忘记了还要去读书。等到我们想起来要开始多读书、读好书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发愁了,每年中国出版的图书有几十万种,我该读哪些书呢?

    我该读那些书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困扰过每个人,我们由此因为选择的困难而焦虑。毕竟,我不是计算机,单位时间内获取的文字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精品阅读”的概念。网上也会有很多大拿分享很多用不完的择书、读书经验,一看说的很有道理,然后我们充分发挥“拿来主义”的精神,把这些书拿过来读了。

    我们都明白择书的重要性,信息传递的便捷性正好帮助了择书茫然的我们,于是就借鉴别人的指导去读那些“有用的书”。只是,我们再拿来那些“有用的书”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愉快的消化吗?就跟喝酒一样,有人解酒能力不行,喝酒就是浪费腹中的食物。

    我们不是文章大拿,也不是思想大V,历史那么厚,世界那么大,时间那么长,不是什么书畅销我们就可跟着读什么。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也隶属于某种群体。我们择的书,读的书,是要根据自己的经历,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消化的。

    好比,让花甲老爷爷去读20岁新锐作家的书一样,我想大部分老者是嗤之以鼻的,因为层次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以对于知识的诉求不一样。

    青年时代的我们正是经历迷茫的时候,很多很有共鸣的心灵鸡汤就应运而生。是的,我们读那些“鸡汤”的时候热血沸腾,然而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现实再稍微打击一下我们,我们还是该干嘛就干吗。

    大学期间,一些新锐青年作家:张嘉佳,韩寒,还有近期特火的鸡汤文作者李尚龙、刘同,他们的作品走上了畅销榜,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剥开了这个年代青年人的情感诉求,只是这种诉求表达完以后,我们还是会失落,还是会迷茫,我们依然不知道何去何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他们说的那样,毫无顾忌的去坚持梦想。

    其实,我们读书不仅仅是有个情感诉求表达的窗口,我们更多的是是奔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去的,让自己稍微不再那么慌张、那么迷茫。明白了那么多,我也渐渐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择书框架,这样不至于越读书越焦虑


    迷茫的时候,看人物传记。

    二十几岁的我们,迷茫是正常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啊。只是我们在迷茫的时候,不能迷失了自己。那时候的我,也被打了许多“鸡血”,喝了很多“鸡汤”,看上去似乎有很多共鸣,可是当我再次遇到深层次迷茫的时候,“鸡血”也会流干,“鸡汤”也会腐败。

    然而从人物的传记里,我可以读到自己此时此刻身处的境遇,更好的看清自己,定位自己,也可以从那些人物身上模仿出一些品质和细节。渐渐的,我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也好好的把自己阅读了一遍,这个过程真的很棒,而且可以陪伴我很久,这比“喝鸡汤”有用多了。

    术业的时候,看案例研究。

    我是一名医生,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很高,虽然现实条件很残酷,每天忙得跟狗一样,而且这个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在跟着老本走,脑袋里转的也就是那点货,这样对于自我的提升是很不利的。尤其是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

    同时作为一名技术控,我随身都会带着IPAD,跟着APP关注前沿研究,这有NEJM、CELL、LANCET、SCIENCE、NATURE…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时间不够用,毕竟看一篇第二语言文章还是不会那么顺畅。

    闲暇的时候,看兴趣爱好。

    工作以后,时间的支配真的是越来越身不由己了。真的很羡慕上学的时候可以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挥霍。作为强迫症患者,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文字记录也是看书后来的产物,虽然白天吹了那么多牛逼,但是还是觉得文字记录的过程才会有很多思考,很多启发。

    涉外的时候,看原汁原味。

    我读的第一本涉外文学是《一千零一夜》,那是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很有看它的劲头,因为我写作文的时候可以从里面大段大段的抄,而且好像没人知道,估计是翻译水平比较low吧。后来因为初中英语电影教学,要学《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我买了汉化版的原著,当时看的没有太大的别扭,意识里觉得翻译过来的文章应该就是外国人的写作风格吧。

    那时候,我有一本书,囊括了世界一百本名著的概述,国外的名著就这样以主旨概述的形式灌输到了我的脑袋,现在都觉得很滑稽。直到接触到了傅雷先生翻译的《欧也妮.葛朗台》,我才感受到了国外的文学也是可以看起来很流畅很优美的,这也勾起了我读原著的欲望。到了大学,时间有了,我接触的第一本英文原著是《gone with the wind》,才发现汉化版的翻译很糟糕,虽然我不会把它翻译的更好,但是对于细节的感受真的有很大差别。所以,有时间,又想提高英文的,就去看原著吧,国内的很多翻译太糟糕了。


    白岩松老师说,读书需要点随意,需要点直觉。有些书很厚,其实很薄,有些书读了三分之一就觉得读完了;有些书读完一遍,觉得还没读完,需要再读一遍甚至更多。

    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的廉价,导致书籍的获取变得搓手可得,我们的很多认识和选择不可避免的被盲目的随大流了!这样,我们一开始就在抱着功利的心选择书,然后再抱着功利的态度去读书。

    书是读了,把自己读进去了吗?

    我们不拒绝被推荐的书,只是在接受之前,还是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但是我们可以花点时间去选择。

    要知道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获取一本书的中心思想,而是要读到自己,找寻自己,塑造自己。在读书中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同,不唯利,不卑亢,我们精神才会更有幸福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认为的择书、读书方式:抱着寻找自己的态度去择书、读书--不唯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fo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