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梦

作者: 于佳_熹霁 | 来源:发表于2022-11-24 14:34 被阅读0次

    一场梦中我梦回故里,那里有火红的果子和儿时的欢笑。我惊觉竟已有十多年没再见到过沙林果了,而上网搜索却也找不到一张沙林果的图片,不知道它们到哪生根安家?火红似晚霞,小小的果子却浑身是“硬骨头”,它来自长满刺的地方…猛然想起五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感慨颇多,速来寻忆。——题记

            我们的车渐渐接近大理,摇下窗户伸长脖子往外看,田里有无尽的金黄灿烂的油菜,再远些,是一片在半山腰向两边晕开的粉紫,他们说,那是“杜鹃”……

            缓缓摇起窗户才觉,这的空气是夹杂着花香和泥土里湿润的气息酝酿出来的,和黄河一带大不相同。一呼一吸,梦回故里,吾心归处便是乡。

            “糯米糯米团,火烧火龙船。沙林沙林果,洒下洒下河。”外婆外公总唱老昆明童谣给我听,那时的孩子们都耳熟能详,张口就背,见到外人总抬着炫耀,是当作了绝活的。他们告诉我,沙林果就是“火把果”,果子小粒小粒的接在瘦瘦的树干上,颜色红的像一把火,说着,他便转身跑进一丛密密麻麻的绿色里 ,捧出一小把沙林果给我看,“果真,果实小巧结实,红的像上了几层蜡的苹果”“这你就不懂了吧,怎么可能涂了什么,在咱云南这样的野果子多了去了,这么红的非他莫属,但据老人们说这果子不好吃,酸唧唧的。”我拿起一颗就往嘴里放,一股酸劲窜上舌尖,我打了个冷颤。梦醒过来也没觉得这是一场梦,倒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唤醒了儿时有关童谣的记忆一般,告诉我人是有根的。

        几年后,我再一次听到沙林果是在初中地理课上,“作为我们云南人啊,大家有见过沙林果吗?一串一串红的像火的,就长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旷野,荒坡,路边都有。它喜暖和疏松肥沃的土壤,这也就是云南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不同,云贵高原为很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龙应台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从来不说他怎么思乡。他说的,永远是他的妈妈。”土生土长这个词,大概就是我走在年少时走过的石子路上,曾经爬过的缅桂树清香悠悠,三月的山茶花鲜艳亦如儿时所见,我想起的“妈妈”,包含了用白棉线穿系在胸前的缅桂花,刚发出嫩芽的石头,大雨过后山包松树下一丛一丛长出来,等着人挖的干巴菌,以及和妈妈蹲着洗菌子,头发凌乱的那些时刻。

          我们在进大理之前,我曾遇上过一个开“雕木粉砖”的木匠,作坊很小,十平方米不到,却画满了各式各样的花鸟鱼虫,仿佛把整个山水自然都搬运到了这一面墙上。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火龙吐水、流云飞鹤,风花雪月都在这墙上了。他告诉我这是“修廊曲庑”,求个福气。

          进了大理,那些小小矮矮的村落宁谧的依山而坐落,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目及之处,万顷洱海,远山眉黛。无数洁白的墙重重叠叠在山脚下,好似秋雨初晴后从山脚腾起来的云雾,又或是忘记方向的云掉落人间远山。近了,近了,三月街的鼓声近了,勾勒出山清水秀的素笔近了,“三道茶”的茶香夹杂着阳光的香味近了,洱海水的清凉、风的温柔都近了。眼前的一切,不知是多少白族农民九十度的姿态勤勤恳恳创造出来的财富,不知道是多少白族雕艺匠人传习民族文化落笔绽放出来的花儿。

          风花雪月无条件的赋予他们自然的馈赠,而居住在大理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以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发展这一片山河。天包裹着大地,一切非生物的生物的都无条件的接受阳光和甘霖;地承载万物,一切非生物的生物的都无条件的拥抱着大地。而我们应当知道天地的生生之德,感恩,回报给自然。这不就是“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吗”?

        故,已过去五年之久;梦,一直萦绕枕边。“旧忆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再难合上”,五年后,我又一次梦到这深厚,蕴藏着无尽财富和文化底蕴的土地。那里,花开遍野,绿树阴浓,渔歌互答。故梦中,隐约飘来一缕茶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uz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