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一路奔腾,从这里进入山东境内。家乡东明县就是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东临菏泽市牡丹区、曹县,南与河南兰考接壤,西北与河南长垣、濮阳隔河相望,连接山东和河南。
新中国成立前,东明县属河北(直隶)省;1949年,划归平原省;1952平原省撤消后,属河南省;1963年,国务院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水利问题进行区划调整,将东明县又从河南划归山东省。
这就是东明县"坐地不动归四省"的过程,《东明县新志》曾有这样的叙述:"东明地方滨临黄河,所属于兖州、豫州之间,当营室、东壁之分野,处鲁、卫、曹、宋之要冲,开化最早,称作大县。同时由于数千年来屡受河害,沉溺难免,遂致有时暂废,有时又特别重建,有时则外县归入管辖,有时却县籍归并于他县。"

家乡的一次次变迁,主要是因为黄河。最近的黄河一次决口,发生在2003年9月,连续暴雨,河南兰考县发生两次河堤,殃及东明,东明境内黄河大堤在朱口村决口,造成8.6万人被围。
小时候在姥姥家住,姥姥家在滩区,在他们的村子里,哪家要盖新房,首先要垫房台,为了防灾,房台会尽可能地垫高,村子里的房子高低差距很大,一家的房台可能比邻居家的屋顶都要高。当地流传着: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借钱、三年还账。道路胡同也是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受灾时,驻扎在大堤上的官兵用船转移群众,洪灾之后,小村里的房屋没剩下几家了。

之后,国家一边加固修建黄河大堤,一边建设滩区转移安置新村,由国务院直接下拨资金,把滩区群众转移到大堤外面。2004年12月,即灾后第二年,第一批6个新村竣工,安置2万余滩区群众。
到现在的滩区迁建结合滩区脱贫,集中规划25个村台建设。涉及4个乡镇,148个自然村。滩区群众有望今年搬进新家。
黄河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人民的灾祸和贫穷也和它相关。新黄河大堤的建成,加上小浪底的调水调沙,黄河像一头被驯服的野马,甩开步伐,载着人们奔向幸福大道。

如今的黄河大堤,成了黄河水利风景区,春日里,人们到黄河堤岸旁游玩,在黄河边钓鱼。“去黄河边烧烤”成了这里的人们的招牌娱乐方式。
东明黄河公路大桥,1993年刚建成通车时,被称作“亚洲第一大桥”,大桥全长4142.14m,宽18.5m,双向4车道。
黄河铁路大桥是亚洲最长的铁路桥。该桥长约10公里,单线延长11公里,运能4000万吨。此桥横跨山东、河南两省,在东明段的黄河上方,与落日余晖相映,美不胜收。

为了纪念历史上的黄河治理,我们县在朱口村建设了黄河治理纪念园,陈列着历史名人对黄河治理的意见,其中包括欧阳修上梳宋仁宗,主张黄河“北流”,被刻成了石碑。还有苏辙、及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李鹏等关于治理黄河的批示。
被镶上钢化玻璃保护起来的,是“禹王碑”的拓片,传说此碑拓片仅存三片,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过程。纪念园属黄河河务局管理,对游人免费开放。

家在黄河边,我们的生活与黄河息息相关,住在黄河新村,喝着黄河水,唱着黄河谣,赏着黄河景,黄河在欢腾,我们的生活也在腾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