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反对仁义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0-11-07 11:51 被阅读0次

    01 人心不古 返璞归真还是克己复礼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成为我们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代代相传。

    老子却说:

    “大道废,有仁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把一切都看透了。

    老子的大道,即自然之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没有尊卑贵贱,不论荣辱成败,没有善恶好坏,没有贫富之别,没有巧取豪夺。一句话,就是没有分别心。

    但自从有了分别心,就有了欲望,有了私有财产,于是产生了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政权。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乡规民约、礼仪规范、法律法规应运而生,这套体系从周公开始走向成熟。

    道德规范是外在的东西,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品质。有一句老话“人心不古”很好地概括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轨迹。也有不少人说,经济和科技越发达,人类的道德越堕落,人们变得越来越不纯洁,越来越不纯粹了,越来越被身外之物所绑架。

    老子希望恢复到大道时代,就是传说中的圣王时代,他的主张是“返璞归真”。

    儒家希望通过建立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来纠正人类行为的偏差,但还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所以孔子要周游列国,到处游说,他主张“克己复礼”。

    “克己”就是修身,是方法路径,“复礼”是目标导向。

    02 欲望化身“仁义礼”

    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老子认为孔子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劝孔子不要枉费心机,弄不好会害了自己。历史上记载,有高人隐士也讽喻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而孔子偏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那么老子为什么对“仁义礼智信”这一套这么悲观呢?

    老子把道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将人的行为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德、仁、义、礼”四个层次。只有“德”是合乎道的。“仁义礼”都是失道的产物,是不符合道的。

    尚德者,无为而为,这个“为”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分别心,既不求诸内,也不求诸外。

    尚仁者,求诸内,但不求诸外,不求社会的回报,但求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尚义者,是有外在标准的,主要是求诸外,比如名誉,他人的认可,不被他人诟病。

    而这个礼,是制度和规范,完全是外在的、人为的,就像一个模具,是用来约束塑造人的行为的。

    因此说到底,“仁义礼”的背后都是欲望与反欲望的对抗。“仁”是自我满足的欲望,“义”是被社会认可的欲望,“礼”是加于他人的欲望。

    03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为了实现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善于披上“仁义礼”光鲜漂亮的外衣,或者为了“仁义礼”本身,扭曲人性,扭曲正常的行为,直至害人害己。

    为什么会这样?

    老子说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人认同的这种“美善”并不是天然产生于每个人的内心,而是一种共同的社会规范,是后天人为的,被社会认同和推崇。它们就是一种标准,人们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便博得社会的赞誉,或者避免遭遇社会的惩罚。

    那么这种“美善”是否合乎道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它基本上是由统治者的利益主导的。

    有一句话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汉代有一首诗也说: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可见这种美善是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的。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有一天感叹道,天下的奇珍美馔都吃腻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臣易牙就把四岁的儿子杀了,熬了一锅人肉汤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品尝了以后啧啧称美,问是什么肉,易牙才把实情告诉齐桓公。

    齐桓公不但没有责罚易牙,反而认为这是易牙的忠君之举。

    管仲则认为易牙没有人性,所以阻止齐桓公重用易牙,并在临终之际告诫齐桓公不可亲近易牙等小人。但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后来,易牙等竖子小人重新当道。终于有一天,易牙封锁出入王宫的门户,切断宫中后勤保障,一代霸主齐桓公于是被活活饿死。说到底,一碗肉汤要了他的命。

    类似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比如公孙杵臼舍身救赵氏孤儿、刺客为恩主卖命等等。他们认为自己都是赴义而死。那个“义”是正义吗?

    春秋无义战,争权夺利罢了。

    04 美丽的外衣 丑恶的灵魂

    看看《老残游记》,有助于我们认清一些所谓清官的真面目。知府王贤视百姓如草芥,滥杀无辜,其实是个酷吏,却被认为功绩卓著。

    当代的仇和在江苏宿迁任上,独断专行,却赢得了政绩突出的光环,后升任云南省高官,也是大刀阔斧,大拆大建,大多都是表面文章,政绩工程,最后落马。

    仇和式的官员为什么能够为所欲为,祸害一方,因为他们行的是改革的美名。

    还有山东巡抚张宫保有“爱才”美誉,其实不辨忠奸贤愚,是个昏官庸官。

    纲弼以清廉著称,却挟廉自重,刚愎自用,滥杀无辜。

    国家大力推行反腐倡廉,于是就有那么一些人尸位素餐,庸政懒政。

    大凡有一个用于考核衡量的外在的标准,很多人就只会对“标”,而忘了那个“本”。因为只要达标,就能获得美名、权力和地位。

    老子的结论是: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诚不欺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为什么反对仁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vf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