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跟朋友吃饭,一个德高望重的朋友神秘地告诉我买某个供销概念股,说是跟大方向有关。然后第二天又在网上看到了“供销社”的热搜,我就特意去了解了下。不过当然也是一知半解,不过我想既然是国家的大方向,总是没错的吧?毕竟现在一大批高知都留在系统了呢。
政策的事情咋没法解读,不过对供销社的印象倒是不浅。
首先是对供销社印象。供销社对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那真是神一般的存在。镇供销社的门市部(相当于现在的卖场,以前叫门市部,就是对外营业的地方)真的很大,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横纵穿越。
读初中所在的镇上的供销社是我们穷学生们学习之余流连忘返的地方,当然仅限于流连,没钱买。那会的柜台都是封闭式的柜台,所有出售的物品都放在柜台里面,想买到手之前看一看,那你得估摸下售货员的脸色。人家高兴,给你看下;人家正好碰上那天家里有事情不高兴,那就是没门的。你只能付钱,拿到手以后再看,如果万一拿回家有什么问题需要退换,那更是难上加难。没点吵架的本事,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那会我每周的零花钱是大概2元吧,包括了偶尔买餐青菜的费用以及所有的零用开销。想去供销社买点什么,得从饭钱里面抠。多吃点家里带的梅干菜,多吃点米饭,把菜钱存下来。碰到同学生日或者老师布置买点啥的时候,拿着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钱去正大光明消费一次。尽管运气不好,会碰到脸色不好看的面孔,也是乐此不疲的。
后来大一点才知道,供销社不管进货,由国家统一供应的,也不怕销不掉,只有不够买的,不存在卖不掉的,营业员只要负责点清钱,完成银货两讫就行,可以说相当轻松了。大城市有的地方叫国营商店,有的叫供销社,性质一样的,到了四乡八村,就只有供销社一个选项。
其次是对供销专业的印象。我们读书时代,初中中专还是中考时候的首选,毕竟考上了中专,不仅学费低,国家还安排工作,18岁就可以赚工资贴补家用。对农村多子女的家庭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了。
记得初中同班的二个超级学霸同学都是报了中专,选了当时大热的供销专业。原来以为是三年以后吃国家粮,过上高枕无忧的生活。谁知他们还没毕业,供销社大部分宣告解散,成了自谋职业,走了不少弯路。这也是毕业多年后,偶尔一次同学聚会聊起才知道这个情况。当时很是为他们惋惜,因为按当时他们的学霸资质,考上大学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那发展起点自然就高不少了。

所以看来啥行业都是风水轮流转哦,说不定过几年供销专业又会成为香饽饽呢?不过我相信此供销社肯定非彼供销社,是更新换代后的供销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