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了解了互惠生项目。在那之前,出国生活一年是从未有过的念头,不是不想,而是家庭的经济以及自己的语言水平实在撑托不起这样的想法。
初识互惠,首先是被做互惠生只要花费很少的一笔费用所吸引,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在大学里学习,并且还会有一笔足以应对日常花销的收入,而我所需要付出的只是帮助家庭做一些跟孩子相关的工作,这样的好事谁会错过呢?当时的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好朋友一起报了名,当然在这之前我也经历了说服父母家人,准备资料,积累经验等等焦灼的过程,好在即便到了今天我仍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初到美国,内心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无助,想要出去转一转却又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但我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第一周就有新朋友主动联系我,她也是附近的互惠生,渐渐的朋友多了起来,社交活动多了起来,我也算是真正开始了我的“互惠生活”。
玩乐总是开心的,但互惠的责任也是我们互惠生活的重要部分 ——“工作”。当时的我似乎也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每天陪伴孩子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而生活就是磕磕碰碰,更何况我们是来自两种不同文化。
当家庭和我在某件事情上发生矛盾时,我的内心也是委屈不忿的,现在回想当时的我似乎有一堆的不满等着宣泄。下班时间孩子仍然热衷于找我玩儿,我觉得孩子占用了我的休息时间;孩子不知道把自己的玩具首饰盒放到哪里了,我把它找到了之后家妈告诉我里面有很贵重的项链不可以乱放,当时的我觉得很尴尬也很生气,认为这并不是我的过错,因为并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件事,并且贵重的东西不应该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去保存;家里来了客人,在介绍我的时候,家庭说出了Nanny这个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是难以接受…… 等等,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当时的我的确是满腹牢骚的。
现在我已经回国,经常会想念以前的家庭,家里的孩子,他们依赖我,而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份依赖的珍贵。当我离开了,想念他们的时候,他们在我休息时间来在我身边的记忆却是最甜蜜最珍贵的时刻,而对于家庭,当初我认为家妈是在责备我,但是实际不是,而是寄人篱下让我本身带着防备与敌意,是一种自我防御,可也影响了我对于家庭的判断。而事后家妈主动找到了我,关心我是不是想家了,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她知道我生气了但是她却没有介意而是主动关心我和我沟通,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觉得沟通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
我们文化背景不同,在美国许多大学生兼职去babysitting小朋友,对于他们而言nanny并没有任何贬低的含义,入乡随俗,在我了解了更多的美国文化之后,我便和家庭融入的越来越好。而现在的我知道,在你还不够深入的了解一种文化,一种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便是接受。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事物。
回看自己的互惠经历,我认为自己成长了许多,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可以走出误区,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看待互惠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