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塑封的摄于九十年代末的老照片,具体日期不详。
照片来自<桐化情缘群>,桐化最后一位方姓厂长上传的。
照片估计是站在当年的单身汉宿舍大楼三楼的楼顶拍摄的,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全景展现了当年化肥厂的生产车间的大致外貌。
那年的桐城化肥厂,作为正火的地方国营企业,还是很招人喜爱的。有的职工是从安庆杨桥水泥厂,安庆市氮肥厂等地调动回来的,本意当然是想找寻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桐城化肥厂毕竟是在家乡境内,虽然厂子所处的位置是在离城相对较远的乡镇练潭街。
古镇练潭,历史上有过桐城八景之一的“练潭秋月”的美誉,曾经辉煌的水运码头也随着练潭河的改道,练潭大桥的建成而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化肥厂选址于此当然跟化工生产需要大量的水源和污水排放有关。
随着化肥厂这个庞大结构的到来,古镇似乎又迎来了一股生机与活力,几百张陌生的面孔给小镇增添了一些新鲜的血液,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一股繁荣,菜市场的兴旺就能管窥一斑。
意气风发的年龄我们来到了桐城化肥厂,一脸懵逼的听着坐在大礼堂讲台上的车间领导讲话,领导的一身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太过炫目,以致多年后还是难忘那一幕的定格。
造气工段是我在化肥厂的工作岗位。沿着照片中厂区中间那条水泥路西行不远,左手边那幢三层的楼房,就是造气工段的管辖范围。楼房里安装着两台几吨重的造气炉,炉体通身贯穿一至三楼。两台炉子中间的位置往外伸出有一间小屋,那就是我们上班时的操作室,里边东西向有两排木制长凳,一进门的正面是墙上嵌有一排仪表的仪表柜。
造气工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造气炉生产半水煤气输送到气柜,从气柜里出来的气体经过后续工段多次化学反应,最后结晶成化肥(碳酸氢铵)。
正常生产运营当中,当打开造气炉的炉口添加煤球时,炉内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乍看上去是那么的恐怖。重新盖上炉盖,一切又归于平静。十来吨重的碳化煤球在造气炉的大肚膛内,先后经过空气和蒸汽的加压,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煤气进入气柜。庞大的钢铁气柜在圆形的水泥保护框内(保护框内有水密封)被高压的煤气缓缓托起,我们通过三楼操作室的窗户能看见气柜升起的高度,当气柜的高度接近气柜上面标示的红色警戒线时,就停止送气,等待后续工段的消化吸收完成再重新输送。
话说造气工段可不是想象中的每班添加几次煤球那么简单,煤球如果在炉内燃烧不充分,或下料时分布不均匀都会造成结疤的现象。造气炉结疤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全厂都会停产几小时,因为没有充足的煤气供应后续工段。
供造气炉燃烧的是一种从石灰窑烧出的石灰跟煤粉混合制成的碳化煤球,有时拉到造气楼下的煤球还冒着热气。煤球是椭圆形的鸭蛋形,这样成吨的煤球倒在造气炉内就会有一些自然的空隙,以利于空气和蒸汽的进入。如果这些空隙由于某种原因被烧结粘死,就会明显产生供气不足,气柜高度显著下降,这时就必须对造气炉进行停车检查处理。
处理造气炉结疤的过程很长,也很劳累,上面用很粗的铁纤重敲,下面用炉钩掏灰。等到炉底哗啦啦下来一堆黑红相间的带着火苗的灰煤混合物,才算初步完成处理。纯粹的体力活,仗着年轻气盛倒也无所畏惧,何况旁边还站着领导在观看呢。
重新慢慢添煤加压燃烧,直至完全恢复供气。
化工生产是三班倒连轴转的,机器设备不到大修阶段是不会停歇的。大夜班从夜里十一点半接班到早上七点半交班,是一个很难熬的过程。夜间眼睛要一眨也不眨的盯着气柜,防止气柜超过警戒线的高度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不过这种情况只是一种设想,实际从未发生过。偶尔红色的警戒线升起,气柜外围灯光的映照下明显的能看出气柜上面一圈潮湿的水印,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把造气炉紧急停车。
大夜班也是快乐的,晚上十二点半食堂的送饭车会准时到达每天的送饭地点,岗位上除了必需的留守人员,其他人会提前几分钟到达预定地点等候。一般是在碳化工段外边和大车间交界的空地上,饭车一到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围了上去。炊事员把不锈钢饭盆的盖子一打开,众人先用眼睛品尝一下今晚的伙食怎样,再发表一些评论,而后再顺序交饭票打饭。
也许是夜里肚子饿了的缘故,又或者是厨师用心了,总是感觉大夜班的饭菜挺香的,似乎比白天的饭菜要可口一些,不管如何,这顿饭在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很美。
回到老照片上来看,左边两根高高的黑烟筒管是锅炉房的排烟管,室内是两台蒸汽锅炉生产蒸汽,送到紧挨着的造气工段。造气工段的三层楼房和操作室清晰可见,与造气炉平行的两个顶部连在一起的高塔就是石灰窑,看起来挺高大威猛,听说现在还保留在那里。
造气楼房再往西去,一楼是脱硫工段,煤气从气柜里出来先经过脱硫工段,脱硫后的气体又返回到了照片正面的变换工段,跟锅炉房平行的包着保温棉的管道和平房就是变换工段所在。
挨着变换工段的楼房属于化肥生产的最后程序碳化工段,室外的高塔叫碳化塔。
照片中被碳化楼房挡住的后边还有一个很长的车间,通称为大车间。里面依次是压缩工段、精炼工段、合成工段。
气体经变换工段进入压缩工段,压缩后进精炼工段,精炼工段有个分析室,分析气体的成分含量,合格后进入合成工段合成为氨气,再进入碳化工段,反应后出来的结晶体就是化肥(碳酸氢铵),化肥在此地装袋出厂。化肥畅销时会有汽车在厂里排队等候拉货的现象发生,可惜已是昨日黄花。
照片中下边中间露出瓦片一角的是几间平房,位于厂区车间二大门隔壁,那是厂里的总分析室所在地。里边有个带着眼镜的工程师,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我曾在厂外的田间小路上遇到过他,那是我假装斯文的拿着一本书在闲逛,听说此人后来考上了研究生离厂了。
冬去春来,几个春秋。谁也料想不到,昔日红火的小化肥行业会迎来全面停产的噩运,原因是产能不抵输出,能耗过高。化工生产的废水污染不能根本解决也是主要问题,污水排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死寂,虽经技术处理,终究收效甚微。
别了,桐化。别了,曾经的工友们,你们还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