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一家游杭州,马玲和肖丽娟请看电影,我挑了这部宠物题材的喜剧片。
看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狗”这个标题,你是否会心一笑,想起那本很著名的图画书《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相关链接:干国祥上《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0284/72aa7330fde711ed.jpg)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讲一只宠物猫在一个个主人那里死去,又在一个个新主人那里重生,有一次成为一只没有主人的野猫,找到一只心爱的白猫,结婚生子,双双老死之后,再没有复活。
《活了一百万次的狗》,也讲一只宠物狗在一个个主人那里死去又重生。但故事的核心是它和一个男孩共同成长的故事,它转世多次之后,又找到了已经年迈的“男孩”,并用自己的聪明,帮他续写了断送于年轻时候的爱情。
《猫》是一本哲意鲜明的绘本。表面讲的是猫,实际讲的是人;看似讲猫被人宠养,其实讲的是人总生活于被人宠养的事实中或渴望里。而唯有自由,才是人成为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爱——而真正爱过,一生就已经足够,不需要一百万次毫无价值的重复。
《狗》讲的就是“宠物”——饲养宠物狗的人,和被人宠养的狗,讲的是他们之间的驯养,和对彼此的意义。
《狗》不是哲学电影,没有象征主义或其它影射,它讲述的就只是人和狗的关系。虽然既有古老的转世思想,又有新潮的动物保护主义,但骨子底里,电影讲的就是一万多年来日益亲密的“人狗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0284/d99c6603bb7d3137.jpg)
本文不是影评,而只是想为电影补充一点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也许揭示出进化的起源,就是揭示了狗这一物种存在的意义。
狗是人类第一种驯养的动物。严格意义讲,不是人类驯养了狗,而是狗决定把自己驯化了,来跟随人类。正是狗“被”成功地驯养,人类才开始驯养其它的动物。
狗把自己驯化追随人类,表现在诸多方面,而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忠诚、追随、讨主人欢心。
一万多年前,人对动物的爱憎细节已经基本确定,狗来不及改变人类,或者和人类一道进化,形成共生的关系。于是它们决定通过强化自己某些不惹人类讨厌的行为,以博得人类的喜爱与收留。
说它们决定,这当然是拟人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任何一只狗在这过程中作了有意识的选择。这只是说,狗的祖先,一种灰狼,它们中的一部分日益变得能够与人类友好相处,受人类喜爱——这样的倾向通过人类对狗的选择与淘汰,变得越来越明显,最后就产生了今天意义上的宠物狗。
惟有狗,才是为了对“主人”保持忠诚而得以存在的物种。男人不是,女人不是,甚至儿女也不是——这不是悲哀,这是值得庆幸的事:生命的自由,是远比忠诚更宝贵的元素;基于自由与发展的忠诚,才是人类彼此间该有的忠诚。
但人的天性里,不可抑制地渴望着绝对的忠诚。
于是,狗对每个人就有了超越其它生命的特殊意义——也就是说,通过驯养一条狗,你能够获得它对你百分之百的忠诚。这是你在同类中渴望但无法获得的。
对生长中的小孩而言,狗是他探索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最忠诚的旅伴。拥有一条狗,他就不会真正地排挤,被歧视,被冷落。
对疲惫的成年人,尤其是成年女性而言,狗是比爱人更服帖的伙伴。狗没有雄心壮志,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业,没有疲惫不堪后回到家的怨念……狗的作用就是聆听倾诉和唠叨,用自己毛茸茸的身体,让主人感觉到惬意,感到被爱。
对孤独的老人而言,狗可能比任何一个孝顺的子女更贴心,它真诚地陪伴着主人晚年的孤独,并往其中添加了一份活力和暖色。
狗,是唯一改变了自己,决定与人类共存到底的物种。不必活一百万次,如果平均活一次为五年的话,那么仅仅活过五六千次,原本在旷野上流浪的灰狼,就成了今天千姿百态、取悦人类的宠物狗。
和鸡鸭牛羊不同,狗不是让自己成为食物,而是通过奉献“忠诚”这一人类渴望而不得的稀缺元素,成为了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如果你感到孤独,缺少伙伴,那就养一条狗吧——它甚至能容忍你所有的坏脾气,完全不在乎你已经被挤出了成功者的行列。
如果你驯养了一条狗,请不要忘记:人类的进化中本没有狗,狗是为了人类才进化成狗的。你没有了你的狗,还拥有着自己的大部分生活;你抛弃了你的狗,它就丧失了它的绝大部分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0284/54c84c4b423f1e5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