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102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2-01 05:23 被阅读0次

    2023-12-1 一百〇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第十一章。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这一章呢,通过孔子和一个不知名的人的谈话来评价弟子申枨。
    申枨这个名字在《论语》里只出现过一次。在《史记》里有一个叫申党的人,说是孔子的弟子,字子周,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不去讨论,也不用考证,因为它说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孔子有一天发出了一个感慨说:我没有见过一个真正做到“刚”的人。那什么叫“刚”呢?
    从字面理解就是刚强,坚韧不拔,无所畏惧。林则徐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从这个对联来看,“刚”的特点就是无欲望。一个人一旦有欲望,他就会有弱点,就会有软肋。孔子在《子路篇》里曾经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可见这个“刚”,是仁的一个重要表现之一。
    听到孔子的这个感慨以后,有人就回应他说,你说你没有见过刚强的人,那申枨不就是吗?那申枨看起来是挺刚强的,是有原则的。但是孔子却说,申枨内心的欲望很强,他怎么可能做到“刚”呢?
    至于申枨有着什么样的事迹,在《论语》和其它文献里都没有交代,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很难找到关于申枨的人生事迹,所以我们并不了解孔子为什么这样说他。但是呢,我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欲望太强烈,或者是他对某些事情特别在意的时候,他就很难做到刚正不阿。
    举个例子说,如果某个官员,他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强烈,特别渴望,那么他走上贪污受贿的概率,那就比没有这种欲望的人会大的多。
    在这一章里,我自己也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不妨说出来,大家来讨论一下。就是孔子说,“吾未见刚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以后,“或对曰”,就是有人来回答他,在这里用了一个“对曰”,说明这个人他的地位应该比孔子低。但是,这个人在回答孔子问题的时候说“申枨”,对于申枨直呼其名。
    申枨的具体事情,虽然我们不能了解,但是我们知道他是孔子的弟子之一,而且名列72贤人之列。那么这个人又能够对申枨直呼其名,说明他的地位要比申枨高。
    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申枨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他直呼其名,这是符合礼制。所以呢,这个“或对曰”这个“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充满疑惑。

    〔注〕

    1、申枨这个人,每次出现的时候名字都不太一样,一说他姓申名党(或作“棠”),字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说他姓申名绩(或作“缋”),字子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总之姓申,名字发音都近似,用字却不确定。唐朝时的孔庙,申枨和申党被当成两个人祭祀,明朝才撤掉申党恢复成一个申枨。这人在《论语》中就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古书中也没有其他记载他的事。(孙中兴)

    2、索隐引《孔子家语》作“申缭”(今本作“申续”),怀疑此人即《宪问》14.36的公伯寮(《弟子列传》作“公伯缭”)。(李零)

    钱穆新解

    此章见孔子极重刚德。刚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无所屈挠。

    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乃及利害毁誉之变,皆不足以摄其气,动其心。

    凡儒家所重之道义,皆赖有刚德以达成之。若其人而多欲,则世情系恋,心存求乞,刚大之气馁矣。但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

    华杉讲解

    儒家讲的无欲,不是佛家、道家讲的无欲,四大皆空,啥都不要,而是两层意思:一是坚持原则,二是志向远大。

    坚持原则,是认理不认利,以义理为主,合乎义理的就做,不合乎义理的就不做,不为利益变通。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但人们通常认识不到这么深,或为物欲所诱,就放弃了原则。

    志向远大,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志有定向,一切自足,不为外物所屈,就能拒绝诱惑,始终不偏离自己的目标,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这是一种积极、一种主动、一种自由,也是一种进步的效率。

    辜鸿铭讲解(参阅)

    袁世凯,中国执政三巨头中的另一位成员,在这危急存亡时刻,从康有为及其雅各宾同伙中脱离了出来。就张之洞而言,他脱离他们,是因为他品格高尚,性情优雅,牛津运动的影响使他更加精炼。而袁世凯则不然,他之所以抛弃雅各宾朋友,抛弃康有为及其党徒,纯粹是出于品质卑劣之故。

    袁世凯乃中国的约瑟夫·张伯伦。索尔兹伯里勋爵曾把张伯伦先生称为“杰克·凯德”。的确,像杰克·凯德一样,中国的袁世凯和英国的张伯伦,实在都属于群氓党,分别代表他们国家那粗野、浅薄、污浊和卑鄙的群氓志趣。在所有国家,群氓都并非是不道德的。在中国,群氓甚至于极为道德,比目前中国的知识阶级、文人学士们要有道德得多——这一点,从他们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努力工作所表现出的正直诚实中,可见一斑。然而,即使是中国的群氓,尽管他们有道德,却并不高贵。群氓之所以不高贵,是因为他们无法克服和抑制自身的欲望。一个人要想高贵,必须首先彻底战胜和抑制自身的动物性——他的欲望。民众的确拥有实力,但这种实力来源于强烈的欲望,因而不是一种高尚的力量。此外,受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群氓是粗俗不堪、无优雅之处可言的,这种粗俗与强烈的欲望两相结合,便使得民众在掌权之后,总是蛮横残暴。

    因此,无论是中国的袁世凯还是英国的张伯伦,由于他们分别代表了本国的群氓,所以也就一并拥有了群氓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他们两人都是强人,但是,正如我说过的,他们的力量由于来源于自身强烈的欲望,因而是一种卑鄙残暴的力量。此外,他们俩都具有天生的智能,但却只是一种丧失了优雅和美妙成份的智能,即英国人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在华外侨则名之曰:“自救本能”(savey)。实际上,袁世凯和张伯伦都有足够的“自救本能”。他们深知生姜入口便有辣味,与饭碗作对是愚蠢至极的,一旦失去了饭碗,绝对不会有什么好处,即便真能带来太平盛世也不行。正是出于卑劣的本性,袁世凯摒弃了他的雅各宾朋友。像袁世凯和张伯伦先生一类人之所以改变政策,完全是出于冷静的算计。袁世凯加入康有为及其雅各宾党徒一伙时,并没有康有为及其党徒们的那种热情,和他们那种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只是因为他盘算着李鸿章倒台了,而康有为及其激进党却有王牌在手。同样,看到他们出牌轻率不慎,即将输掉时,便又将这些朋友弃如敝履。事实上,像约瑟夫·张伯伦一样,袁世凯是一个完全没有热情和高尚冲动的人,也根本不理解热情和高尚的冲动为何物。正因为他对义和团运动那种高贵的疯狂完全没有能力理解并感到同情,从而使得他在山东巡抚任上,对省内那些误入歧途的疯狂的义和团农民青年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残酷镇压,大下杀手。奇怪的是,他这种暴行,竟然得到那些同他一样的、没有头脑且卑鄙无耻的外国人的喝彩,为他赢得荣誉。

    简而言之,中国的袁世凯和英国的张伯伦先生这样的人,他们身上带有着群氓的一切卑劣和残暴的特性。他们内心的强烈欲望,使他们在掌权后,并不能为民族、为国家带来福祉,而只会为其个人捞取想要的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hc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