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崖
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已经由“人类做主“转到“算法做主”,并举例说,当你在读一本书时,书同时也在“读”你。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在电商发达的今天,我们把阅读、购买书籍的选择权让给了电脑、智能手机,听从它们给出各种推荐和引导,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被当做数据收集起来。“算法”无处不在,比我们自己还懂我们。
比如,书架上总有一些书很有名,我们觉得很有必要买来读读,实际上却会长时间搁置在那里,不太会去读。
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因为一本书是时下热门话题而去阅读,然后在一些场合谈论它。但阅读数据会反映出我们到底喜不喜欢阅读这些书,我们在页面上停留时间和频率的数据出卖了我们最真实的想法。
而数据是不会说谎的。面对数据,我们总是无处遁形。
《未来简史》中也提到“生物是算法。每种动物(包括智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是经过数百万年演化自然选择而成。”
我觉得,算法也好,智能也罢,在某种程度就是个选择问题。
但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没那么了解自己,或者说,也经常不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会有太多的因素影响我们的选择,比如别人的看法、朋友的怂恿、家人的要求、一瞬间的冲动等,都会让人做出夷非所思的选择。
慢慢我们可能会形成一些生活的惯性,它不易被我们察觉,却每天主宰我们的生活,就像自动驾驶的汽车一样,循着固定的轨迹。
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进入一种“自动活着”的状态,这正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比如,你会不由自主因为某件未发生的事焦虑,你会因为某个生活细节反复和爱人吵架,你会难以拒绝别人却每次都懊悔不已,你会不断进行买买买扔扔扔,你会不断拖延,等等,好像我们身体里面也住着一个“算法”,在执行生活的程序。
据说在算法中,有一类算法叫贪婪算法,是指在对问题求解时,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不从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仅做出某种意义上局部最优解。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明明要追求健康生活,可总抵抗不住美食诱惑和运动懈怠,贪图一时之快,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结果越来越胖、越来越虚。
当面对生活和工作时,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处理物品、信息还是人际关系,超过负荷能力的时候,人都会迷失,会疲惫,会陷入情绪的低谷。
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种极简主义生活的“算法”,对自己进行一次“优化”。
这种“算法”,不是简单地扔物品、追求空无一物,而是厘清生命中最本质的目标,从灵魂里进行扫除,清理自己的囤积欲、购买欲。
学习节制和克制,从行为上简化生活,保持心智和身体的敏锐和清醒,以极简方式来转换生活状态,从而获得更多自由和幸福。
如此,极简主义生活是不是一种算法,也不是很重要,自在就好。
注:1.本文原发于本人头条号,有删改。2.图片来源于图虫,均已购共享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