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学习与革命》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他们的书中曾引用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会有一种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他就会有头脑平等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孩提时代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不发言的女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老师就像爸爸妈妈同学,就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做会使渴望爱的孩子有归宿感。
2.通过必要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老师的爱,让低年级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福,像妈妈一样,从而抛开畏惧,卸下防备,愿意亲近,渴望交流。
3.娇纵孩子特殊对待,专门为这些孩子设计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培养方案,并做跟踪记录,利用激励和代币制的方法,鼓励孩子勇于说话,敢于与人交流,循序渐进的实践,乐于表达的目的。
4.修炼自身,从心灵到外表,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人。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用科学的人性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和策略,逐步扭转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心灵充满阳光,让孩子勇敢、自信、向上。
专业引领:
沉默是一种情感的压抑,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一旦沉默久了,要么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要么在受到外界重压下爆发,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
孩子们的沉默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是相同的,但是究其原因确实不尽相同,我们作为和这些孩子朝夕相处的老师,就要耐下心来,蹲下身去,认真的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其中的缘由。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只有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心锁”。
体会: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名男生,由于他刚入班时就在别处上过一个一年级,年龄比别人都大,个头比别的孩子也略高一点儿。所以入班不久调座位就被安排在倒数第二排。每天上课他总是窝着腰,让前面的同学挡住自己,生怕被老师看到一样。从不主动说话,即使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的声音也非常小,很难让老师同学听到,更多时候是用摇头或者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多次与家长沟通,她说孩子在家还可以。但是从家长的一言一行足以看出在家对孩子比较溺爱,而且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十分了解才选择让孩子复读一年级。通过一年多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多次与家长的沟通,我分析我班男孩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
1.成绩差,自卑。
2.之前家长就准备让孩子复读,所以不参加考试,被老师同学忽视。
3.慢慢养成一种课堂与己无关的惰性,甚至学会了怎样躲避老师的注意。
4.家长的迁就与溺爱。
对此我设计了以下策略:
1.降低要求标准,分层设计问题,最为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满足其成就感,培养自信。
2.对课堂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不能完成老师的问题,也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向同学请教,如:“***,你可以帮我吗?”,也可以如实告诉老师不能作答,如:“老师,这个题我不会”,总之不能默不作声。
3.规定全班同学只要这名男生请教,任何人都必须帮助他,但是前提是必须让他主动请教。
4.告知家长不要太溺爱,孩子要正确教育鼓励孩子。
5.座位不断调整,消除学生有被忽视或者歧视的心里。
即使恩威并施,到迄今为止,这孩子仅仅能回答老师同学的提问,仍然不主动与别人交流和玩耍。而且我发现他的反复性比较大,老师该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不断鼓励这个孩子,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教育研究活动!我一定多向案例中的老师,同行建议的荣霞老师,以及专家们学习,争取让这个男孩也充满自信,阳光快乐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