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疗愈简书电影欧美剧
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永远的反叛者?

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永远的反叛者?

作者: 黑岛周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08:27 被阅读348次

如果一个富二代,他却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接连被学校开除,他是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二世祖?

如果一个作家,他倾尽自己的一辈子,不停地创作,但到头来却只出版过一本长篇小说,他算不算是一个失败的人?

如果一个连中学也没有上完,甚至连夜校也没有毕业的人,却成为了世上知名的畅销小说家,他算不算是成功逆袭的典范?

如果我告诉你,上面所说的都是同一个人的话,你会否大跌眼镜?也许曾阅读过《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这本书的你,一定猜出了我所说的是谁。

没错,他就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

《麦田里的反叛者》

1

关于塞林格传奇的一生,我是从《麦田里的反叛者》(Rebel in the Rye)这部电影大致所有了解。

在我看来,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叛逆和不羁,只是,随着岁月的磨练,我们可能渐渐离那样的自己而远去。

可塞林格却用自己的一辈子都坚持着他那股叛逆与不羁,直到他的离世。

塞林格出生在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所以,塞林格很显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富二代」。

也正是因为家庭条件的优渥,年轻的塞林格既一事无成,又胸怀大志;既不学无术,又勤奋努力。

我之所以这样形容塞林格,或许是因为他辍学无数。当然,还有就是他那严苛的父亲,在得知塞林格想去进修创意性写作课程(creative writing)后,对他说的那番话:

你几乎被所有的学校都开除了,就因为你那自以为是的聪明。
你怎么会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职业作家?即便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尚且难以写作为生,更何况连一个『好』学生也称不上的你?
我只是不希望当一切幻灭时,你会心灰意冷。
但这就是事实。

《麦田里的反叛者》剧照

从这里,或许不难看出,塞林格父亲对自己儿子的各种不信任。

幸好,塞林格的母亲对于儿子写作天赋的承认,不仅如此她更是不容分说地让自己的丈夫必须支持儿子追求写作的梦想,尤其是在金钱上。

2

由于母亲的支持,塞林格最终得以入读哥伦比亚大学的进修课程。而也就是在那里,塞林格遇到对他影响极深的人——惠特·伯内特。

在我看来,塞林格与伯内特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朋友,不仅如此,塞林格在伯内特身上更是找到父亲的身影。

伯内特对塞林格同样的要求严格,经常「say NO」。但伯内特却又比他的父亲完美,因为伯内特是懂得自己、理解自己并欣赏自己的人。

或许,也正因为这个关系,伯内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塞林格的一生。

从一开始,伯内特就似乎就有意无意地「刁难」着塞林格,尽管他承认着塞林格的写作天赋。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导着塞林格有关于写作的第一要义:不要在写作的时候,卖弄自己的那些小聪明,而是要真真正正,通过故事的本身去吸引读者,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不仅如此,伯内特对于塞林格交给自己的作品,始终是百般地「挑剔」。

伯内特曾问塞林格为什么要写作,或是打算从事「作家」这个职业。塞林格毫不犹豫地答道,「想出书」。

显然,这个答案并不是伯内特想听到的。对此他并没有马上反驳,相反地,他让塞林格学会了另一个关于写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事——「拒稿」。

当塞林格被拒绝无数,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时,伯内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愿意穷尽你的一生,只为默默无闻地写作而不求任何回报吗?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你现在就应该到外面去另谋他职。
只因你称不上是一位真正的作家。

《麦田里的反叛者》剧照

3

然而,当时的塞林格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内心所想,所以对于伯内特提出的问题,他也无法马上给出答案。

不仅如此,被拒无数的他心中更是充满了愤怒。对此,伯内特建议塞林格将自己的愤怒融入到小说创作当中。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作家菲利普·迪克,他曾经对记者说,自己之所以可以保持文思泉涌,就是因为自己的愤怒。

在我看来,或许任何的情绪,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都会带给写作的人不一样的灵感和动力。

回到塞林格的故事当中,听完伯内特的那番话以后,塞林格并没有放弃写作,但他也还是默默地希望自己的稿件,至少不要再被拒绝。

终于有一天,他的稿件被伯内特主编的刊物《故事》(Stories)所接受。不仅如此,塞林格也凭借自己的发表作品,吸引到乌娜·奥尼尔(Oona O'Neill)的注意并成为恋人。

4

但恋情的不如意加上近一年未有作品被接受的塞林格,又再一次陷入愤怒和苦恼中。

于是,他将自己的这些情绪带入了另一篇小说《冲出麦迪逊的轻度叛逆》(Slight Rebellion Off Madison)的创作当中。

这一次,向塞林格抛来橄榄枝的是他一心向往的《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

在与伯内特庆祝自己成功之时,伯内特对塞林格说道,自己很是喜欢《冲出麦迪逊的轻度反叛》中男主人翁的性格,他建议塞林格应该为其撰写一篇长篇小说。

正当塞林格准备创作时,「珍珠港事件」发生了,塞林格和自己的好友被召入军队,并准备前往欧洲战区。

与此同时,《纽约客》编辑借由战事之名,拒绝刊登塞林格的《冲出麦迪逊的轻度反叛》。

此前,《纽约客》的编辑曾向塞林格提出为故事内容进行注解的建议。只是,一向桀骜不驯的塞林格,但也有可能是任何一位写作的人都会犯的一个毛病——认为自己创作的故事是完美无暇、无需注解,断然拒绝编辑的要求。

此时,塞林格的经纪人安慰他说,「出版并非一切」。

不过,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篇被拒绝的《冲出麦迪逊的轻度反叛》,其故事男主人翁的名字——霍尔顿·考尔菲德,也正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翁。

5

在远赴战场前,伯内特对塞林格说,他希望塞林格能继续创作关于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故事,并让霍尔顿成为塞林格最好的朋友。

只是,入伍后的塞林格,并没有开始撰写关于霍尔顿的故事,因为他担心自己无法活着完成心中这部以第一人称形式构思的小说。

但是,塞林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写作,他依然在闲暇时创作着自己的短篇故事。

可就在塞林格随部队抵达英国时,却遭遇到自己女友乌娜·奥尼尔的背叛——各大报纸的头条、电台广播中,都是18岁的乌娜·奥尼尔嫁给查理·卓别林,那个大她整整36岁、举世闻名的喜剧演员的新闻。

在失恋的打击下,塞林格终于开始了霍尔顿的创作,并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故事。

只是,关于霍尔顿的创作却没有想象中那样的顺利。

6

就在塞林格开始疯狂创作之时,他所在的部队下达了赶赴前线的命令。随后,他更是跟随部队加入了那场决定「二战」命运的著名战役——诺曼底战役。

尽管在战壕中的塞林格依旧一刻不停地创作着霍尔顿的故事。可随后的经历,不仅令塞林格差一点命丧黄泉,他还亲眼目睹自己的战友,以及好友战死沙场的惨状。

在遭遇重重打击后的塞林格,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

此后的他莫说是继续创作霍尔顿的故事,他更是一度连握笔写字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或许,上天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锤炼着那些渴望成功的人,而唯有不被命运所折服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

退伍后的塞林格,又渐渐恢复了写作,只是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他,依旧无法继续霍尔顿的创作。而原本允诺出版塞林格短篇文集的伯内特,最终因为出版社的干预,无法兑现他的承诺。

也正因为此,伯内特与塞林格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

7

在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与伯内特背叛的塞林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禅宗。只是,不曾想,这样的一场际遇,却深深影响了塞林格此后的日子。

在禅宗的帮助下,塞林格渐渐找回自己内心的平和。可是,他却发现自己无法再继续创作任何的文字,他甚至觉得那跟随自己已久的「创作天赋」,就这样离他远去。

此时,一位上师这样问塞林格:

你写作是为了炫耀你的天赋,还是为了表达你内心所想?

被一语说破的塞林格,突然茅塞顿开。随后不久,《纽约客》又再一次向塞林格伸出了橄榄枝。

这一次,历经各种的塞林格,听从了自己经纪人的建议——「出版是王道」。

在与《纽约客》编辑见面时,塞林格提出他对自己写作风格与方式的坚持,他希望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去讲述故事。

事实上,《纽约客》的编辑对塞林格的写作风格却也是欣赏的,但他认为塞林格唯一的瑕疵是对于故事的过度表达(over-explain)。

这一次,塞林格终于听取《纽约客》编辑的注解建议。不仅如此,通过那些建议,塞林格修改了自己的不足。

随后,他更是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另一篇故事——《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交付给《纽约客》的编辑并寻求他的修改意见。

最终,塞林格获得了《纽约客》的签约。而那篇改变塞林格文坛地位的短篇故事——《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也于1946年刊登在《纽约客》的杂志上。

但初获成功的塞林格,却依然无法回归到霍尔顿的创作中。

8

与其说塞林格无法创作,不如说他害怕再次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

不过塞林格很清楚,自己必须要面对霍尔顿,因为只有完成了它,塞林格才能真正地与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说再见。

这种感觉就好像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被封印的心魔一般。你知道自己必须要克服它,但你更担心被它控制,你甚至害怕自己哪怕只是打开一丝的缝隙,那个恐怖的心魔就会趁此跑出来,将你全部吞噬。

可长期暴露在聚光灯下的塞林格,不但无法潜心创作,而且那段让他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过往,更是有重新抬头的迹象。于是,塞林格决定远离人群。

最终,塞林格在一座乡下小屋完成了霍尔顿的故事。而此时影片中出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段最令人熟悉不过的文字: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
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 主人公胡登(亦即霍尔顿),J. D. Salinger作品 施咸荣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

9

当我以为被签约后的塞林格,能够理所应当地顺利出版这本倾尽他所有心血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却不曾想,他却几乎被所有的编辑各种的打枪。

那些编辑甚至认为这本书只会让塞林格的名声受损,换句话来说,他们认为这本书简直是烂透了。

不仅如此,几乎每一个阅读的人似乎都无法理解「霍尔顿」这个人物,除了塞林格自己。

在历经无数挫败之后,塞林格的经纪人给他带来了一线曙光,小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mpany)有意出版他的「霍尔顿」。

最终,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印刷出版后,带给塞林格空前绝后的成功。此刻,我相信那些曾打枪此书的编辑,一定连肠子也悔青了。

塞林格在书中的首页写道,将此书献给自己的母亲。

至于说塞林格的父亲,他在自己儿子成名后,终于说出自己当年之所以不希望自己儿子从事写作而继承家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塞林格的爷爷,在自己年轻时,说服他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去从事一份稳定且能养家糊口的工作。

《麦田里的反叛者》剧照

10

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爆红,几乎让整个美国的年轻人,或是曾经年轻过的人们,都认为塞林格写的就是自己,那个看似离经叛道的「霍尔顿」。

但这一切对于塞林格,却是无形中的压力。

他认为正是因为「霍尔顿」的大获成功,令他成为了自己的囚犯,他甚至希望自己压根就不曾写过「霍尔顿」。

不仅如此,所谓的成功,更是让塞林格无法享受写作带给他的愉悦。最终,塞林格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塞林格告诉他的经纪人,写作已成为了他的信仰。而出版在塞林格看来,不仅不能让他安心,相反地它只会阻止自己冥想,甚至是毁掉自己的冥想。

此时的塞林格渐渐清晰写作对于他真正的意义,于是他坦诚地告诉自己的经纪人,

我不懂得怎样做一名丈夫,或是一位父亲,甚至是一个朋友。
我唯一懂得的就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如果我要真心为之,如果我要将自己的生命献于写作而不求回报的话,我或许能寻觅到一丝快乐。

《麦田里的反叛者》剧照

塞林格的经纪人听罢,再次对他说道,「出版并非一切」。

此时,我就在想,究竟是否因为伯内特的那句话深深地印在塞林格心中,还是出版的压力实在让他喘不过气来,又或者两者皆有。

但无论怎样,塞林格自此以后就再没有出版过小说。而《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是成为了他唯一的长篇小说。

或许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时至今日依旧畅销。

11

影片最终以塞林格的信做为结尾:

亲爱的惠特,

对于你多年前的那个问题,我给出的答案为『是的』。我愿意用我的余生去写作,并不求任何回报。

你诚挚的,
J.D. 塞林格

影片结束后,我一直在琢磨,如果当年伯内特没有向塞林格提出那个问题的话,他是否会继续出版自己余下的创作?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问题又来了,塞林格若是继续出版自己作品的话,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否还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热销?

这个问题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似的,或许永远无解。

不过,回到伯内特此前说的那句话,兴许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说过。我猜想,他甚至对自己也是这样告诫的。

毕竟,真正能凭借写作而功成名就,或者庸俗一点的说,就是能赚大钱的人,不过是凤毛麟角。

在我看来,伯内特或许是用如此的说辞去为自己,也为更多默默无闻的写手们去开脱。再或者说,他不过是像塞林格的父亲一般,告诫那些空有写作梦想,但却又无法以此维持生计的写手们,趁早断了念想。

的确,同样的话语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很可能会产生天壤之别的效果。

当然,我更不可能否认另一个事实,伯内特从来都不曾对塞林格说过那样的一番话,一切不过是电影剧本的演绎而已。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骨子里带着叛逆的塞林格,注定是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而这条路也注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永不凋落的太阳花:仅仅为表内心,出版或者稿费什么的于我是浮云,鲁迅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学他当什么文学家。如果是仅图名与利,那么任何一项工作最后都可能沦为一份苦差
  • 紫陌草8:下次看看这个电影。
    黑岛周记:@紫陌草8 嗯,个人蛮推荐的说
  • 三儿王屿:大概也是边缘体的人生
    三儿王屿:@黑岛上的猫客 🐎🐎🐎
    黑岛周记:@三儿王屿 边着边着,就成了绝缘体,与世隔绝
  • 任真:“你写作是为了炫耀你的天赋,还是为了表达你内心所想?” 值得深思。
    黑岛周记:@任真 嗯……

本文标题:他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永远的反叛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yd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