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谓“神本主义”

作者: 李野航 | 来源:发表于2017-09-02 09:38 被阅读162次

前几年,一位其名字已经成为敏感词、曾声称要“剥余秋雨的皮”基督教传教人在成都“秋雨之福”教会搞了次演讲,题为“神本主义必将替代人本主义”。我不知道这位哥们儿是否把余秋雨的“皮”给剥了下来,可以肯定的是,他似乎给“秋雨之福”教会贴上了一张余秋雨式的“皮”,这张皮就是所谓“神本主义”。

现在,所谓“神本主义”一词,已然被一些基督徒们弄成了一张特效的狗皮膏药,只要往自己脸上那么一贴,仿佛自己就立即“属灵”了似的。殊不知,他们所说的神本主义,其实恰恰是一种最坏的“人本主义”。

所谓“神本主义”,就表面意思看,仿佛是“以神为本”的意思。但倘若剖析起来,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的细节中隐藏着“魔鬼”。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神”,这个概念。

在整个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中,上帝在三个层次上被理解着,即所谓“肯定神学”、“否定神学”和“神秘神学”。通常基督徒所说的“上帝”,其实是在“肯定神学”层面上被理解的“上帝”,这个上帝就是基督教教会信条所定义的“上帝”,祂是“仁慈”的、“公义”的、“三位一体”的、向人类发出“启示”的神。人类因信祂以及祂的”独生子“基督”而“罪得赦免”。一般基督徒所说的神本主义,就是以这个在“肯定神学”的层面上被定义的“神”为“本”。

但,一般基督徒不会走到“否定神学”和“神秘神学”的层面上去理解“神”。因为,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神”是他们不能理解的。

在“否定神学”的层面上,教会信条对于“神”的定义是无效的。比如,在这个层面上,不能说“神”是“仁慈”的、“公义”的。只能说“神”并非不是“仁慈”的、“公义”的。“否定神学”的上帝观绝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它解决了一个对信仰而言极其重要的问题———人对上帝的一切定义与认识不等于上帝本身。不解决这个问题,被言说的上帝无异于偶像;所谓“以神为本”无异于以人对上帝的“说”为本!基督教认为:对于不信上帝的人而言,告诉他们一个“肯定神学”意义上的上帝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上帝就像是一种人格化的法律,它会起到一种引人向善、维系道德的作用。但信仰一旦深入,则需要对上帝的超验性予以强调,否则,信仰就会有滑落到偶像崇拜上去的危险。

不过,一个令人尴尬的悖论却因此浮现了出来———如果上帝不是一个可以被一般人理解的、超验的上帝的话,人又如何能以祂为本呢?就人类意识的本质而言,人能够以之为“本”的东西必须是一个可以被命名、有着其明确的边界的东西,一个不可明确定义的东西是难以“为本”的。

其实,解决这个悖论也不难,就看到底是谁在“以神为本”了。人类的意识是由语言构成的。因此,人类的意识能以之为“本”的只能是语言层面上的东西(包括上帝这个词)。所以,以意识为人之主体的人所能“本”的只能是自身的语言(关于上帝的言说),但人不仅仅作为意识而存在。人还有一个无意识的、超越语言的“绝对主体”躲藏在作为意识的主体的后面,它是更加超越的“我”,它是真正足以去信仰或不信仰上帝的“我”。它才是足以“以神为本”的主体。

当一个人的“绝对主体”作出“以神为本”的抉择的时候,自己是否是基督徒、自己是否是“神本主义”者就已经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因为他已然不再受到人类语言的羁绊、不再需要通过人类的某种有形的、被固定于某种言说的方式去信仰了。他的超验性已然在直面上帝的超验性,他的超验性已然直接地被上帝的超验性所给与、所“让在”了。这就是真正的“神本主义”。

让我们再回头来剖析一下所谓的“人本主义”。

一般基督徒们所猛烈攻击的“人本主义”其实指的是一种以人的肉身性、世俗性需要为“本”的“主义”。无疑以人的肉身性、世俗性需要为“本”的人是抵挡不住肉身性、世俗性那无常的秉性和必然败坏命运的。但这并非欧洲人本主义价值观所憧憬和定义的“人本主义”。后者所谓的“人”指的是大写的“人”、以实现其“类的存在本质”(马克思语)为目标的人,或者用基督教的语言来说,就是“与神同在”的人、作为“堕落前亚当”的那人。

同样,这后一种“人本主义”也存在着到底是谁在“以人为本”的问题。如果从人的肉身性自我出发,是不足以以大写的人为本的。它所能追求的只是人生物性生存的、属世的需要,它并不追求人“与神同在”的需要。所以,后一种“人本主义”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为立场的一种“主义”。

那么,问题就搞清楚了。一般基督徒所说的“神本主义”,其实不过是人的自我意识在语言层面上的选择。出发点是自我意识,对象是自我意识选择的一个关于上帝的概念。而这种选择有助于支撑自己的自我意识。因此,这样的“神本主义”恰恰是以人的肉身性需要为本的“人本主义”。

那么,在否定神学层面上被理解的、以人的绝对主体为出发点的“神本主义”和以实现人的“类的存在本质”为目标的、同样以人的绝对主体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又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坦白地说,我看不出来。

据我观察,基督徒们通常从教会生活中寻找到的是一种团体归属感。他们并非真正以上帝为本。举个例子:在基督徒们的圈子里,很忌讳的一件事是有信徒到不同的教会去参加活动。如果他们真的是以基督为教会的元首的话,这样的忌讳是不应该存在的。它存在,就证明基督徒们的真正元首其实只是一种集体归属感。而某些教会领袖们是很乐意去营造这种集体归属感的。毕竟,他们是这种集体归属感以及偶像崇拜的受益者。他们在“剥余秋雨的皮”的时候,可不希望有人来剥蒙在他们自己脸上的那张“神本主义”的皮。

相关文章

  • 论所谓“神本主义”

    前几年,一位其名字已经成为敏感词、曾声称要“剥余秋雨的皮”基督教传教人在成都“秋雨之福”教会搞了次演讲,题为“神本...

  • 《课程与逻辑》15.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及其启

    摘录:经验主义知识论主张,经验是知识最重要的、唯一可靠的来源,所谓理性也不过是经验的产物;理性主义知识论认为,真正...

  • 我也为有神论者们着急

    有人说,中国是个无神论国家,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成立。西方所谓“无神论”所“无”的神,特指基督教所说的“神”。因此,...

  • 1207--人类简史《个人崇拜》

    这篇文章讲到,人文主义宗教,崇拜“人性”的宗教,和自由人文主义一样,社会人文主义也是以一神论为基础。 人文主义教派...

  • 历史五阶段论2019-05-18

    历史五阶段论 ---文化决定论漫谈之六十四 元士说历史:“从神本主义到权本主义,从权本主义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人到...

  • 【原创|认知】 你需要这两种工具

    关键词: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物质意识 矛盾的统一性 文艺复兴 功利 工业革命 一神论和...

  • 夜读《苏菲的世界》的恐怖感觉

    什么原子理论、怀疑论、理性主义者、理型的世界、形式与质料、几个神论、几元论,学派的内容记不清,只是跟着哲学家的思考...

  • 所谓主义

    顶级愿景聚集顶级资源。 人类从动物进化成灵长,在基于兽性的暴力之上,就是靠一个又一个的好故事形成协作的,然后再用大...

  • 读《黄帝内经》梁冬与徐文兵的对话

    目前已经读了两本《上古天真论》与《四气调神论》。 《上古天真论》讲了男女分别在每个年龄段生命状态和...

  • 4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2)

    哲学中有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和可知论的怀疑主义。 一、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

网友评论

  • 乌鸦与白鲸:作者看看我理解又没问题:所谓的 上帝 是建立在 人 的意识形态之上的,而且是比较极端且无法理性判断的,所以说神本主义是比较极端的人本主义
  • 乌鸦与白鲸:作者看看我理解又没问题:所谓的 上帝 是建立在 人 的意识形态之上的,而且是比较极端且无法理性判断的,所以说神本主义是比较极端的人本主义
    李野航:@乌鸦与白鲸 我的意思是一定要区分上帝本身和人理解的上帝之区别。混为一谈就是偶像崇拜。
  • 7ad262521d41:你是基督徒吗?
    李野航:@A有用分期文兰 有的基督徒信神,而更多的基督徒信的是关于神的架构。
    7ad262521d41:@李野航 基督徒不信耶稣信什么?😓
    李野航:@A有用分期文兰 基督徒真的信神吗?
  • 北京平民:你是信教呢,还是信教呢?
    李野航:@北京平民 信神不信教
  • 炀歧:有深度,好

本文标题:论所谓“神本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vl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