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来,无人不知。人生一世,吃是第一位的大事。与吃相关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就充分说明了吃与人们的生命过程是多么的息息相关。
我自认为是个典型的吃货,时至今日没有忌口的东西,而且每吃必饱,吃到撑着为止。这与我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与老百姓生话相关的东西都实行定量或供应制度,够不够、三百六,是农村老百姓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这点粮食,对于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的社员来说,顶多能吃个半饱。可以说,饥饿与人如影随形,痛恨自己的胃怎么这么大、消化的快。因此,大人、小孩都自觉地、尽可能地寻找可吃的东西,一有机会就吃到撑得咽不下去为止。
也许有人会说,每天一斤粮食能吃得下、消化得了吗?我每顿饭只需二、三两主食都不觉得饿,你们那时候的人真是吃货。说这话的人保证是9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出生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能满足需要而不再短缺,副食供应也充足了起来。说到副食,我想起晋惠帝的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之所以讲这个笑话,就是不想让现在的某些人出丑露乖,叫人们殆笑大方。
试想想,当时哪像如今这样敞开供应,即使有也因经济拮据而购买不起。人们的肚子里就没有一点多余的、可提供身体需要的油水,一个个面黄饥瘦,走到街上见个胖子非常地难。一旦遇到个胖子,人们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说这人多有福气。人们用流传的一句话判断胖人的身份:不是干部就是伙夫。干部收入高、有特供,这点不难理解。伙夫吗,沾了职业的光,近水楼台先得月,大早三年都饿不死伙夫。但一般人就没有这样的条件,除非生病或者挨打,很难胖了起来。
说到胖,它已成为现代人挥之不去的阴影,生怕惹胖上身,破坏了外观形象,带来损害身体健康的隐患。为此,就想着法子消耗掉多余的脂肪,吃药、手术、节食、锻炼……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和自己过不去,真是惨忍到了非人道的地步。最不济的也不停地奔波在健康步道上,以图实现每公里消耗40大卡热量的目标,让身体瘦上一圈。所以,我经常在健身步道上碰到熟识的人,互开玩笑地说:吃饱了撑的。也因为害怕肥胖,食物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让有关部门不得不推出“光盘”行动等举措。说白了,就是要让大家养成节约的习惯,懂得糟蹋五谷是要下地狱的道理。
说来说去,吃的地位一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人不仅要吃,而且要因人而异、科学地吃。切不可对吃怀上深仇大恨,更不能铺张浪费。同时,劳动量也要适当的提高,不然“闲着”而引起的后果真能让你发起“慌”来。
网友评论